建阳新闻 | 媒体看建阳 | 闽北要闻 | 国内 建阳报 | 文体 | 旅游 | 美食 | 炫彩建阳 | 举报辟谣
专题专栏 | 乡镇 | 视频 | 福建要闻 | 国际 红色记忆 | 古建阳 | 朱熹 | 宋慈 | 建盏 | 互动交流
您所在的位置:建阳新闻网 > 旅游 > 正文

墨色建阳

2014-12-23 08:25:39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邓忠卫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傅翔

到过建阳三次,每次都匆匆而过,不曾想,此地竟是“理学名邦”“南闽阙里”“图书之府”,也不曾想,它竟是“建盏”“建本”“建茶”的故乡。当我静静地驻足于朱熹、游酢、蔡元定、宋慈等人的墓前,当我轻轻地在一座座书院与青砖古巷间穿行,当我在古窑与瓦砾铺设的沧桑岁月中寻觅,我知道,此生注定要不可救药地爱上建阳,从此不舍不弃。

我真的没想到,建阳竟有这么多名人的墓!更没有想到,这些名人成长于此,也乐意安息于斯!最让我吃惊的是,朱熹与建阳的关系竟会如此密切,如此深厚!

与土生土长的游酢、蔡元定、宋慈等人相比,朱熹可算得上外人。可正是这个外人,却自称为“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人”,以此籍赴乡试、殿试。虽然他晚年才正式定居建阳,但他一生早已多次寓居于此,而时间最长的便是寒泉精舍与云谷晦庵,两处便长达十年之久。

他钟情于这一片山川,建阳的童游、书坊、黄坑、麻沙、徐市、将口、崇雒等乡镇都留下他的足迹,而且每到一地都有诗作流传,仅建阳就多达100余首。朱熹所用过的字号也大都与建阳有关,如晦庵、晦庵老人、云谷老人、沧洲病叟等,逝世后,人称其为“朱考亭”。更为难得的是,朱熹的著作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建阳完成的,其弟子高足大多也是建阳籍或寓居建阳的学者,并由此形成了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

如今,我们已经无法洞悉朱熹为何对建阳如此迷恋与钟爱,特别是当他葬母祝氏夫人于莒口马伏寒泉坞,葬妻刘氏于黄坑后塘,葬长子朱塾于莒口大同山,最后也亲自选定建阳为自己的归宿时,我便分明感受到了一个伟人的情怀。一个游子,他真的是爱上了这片山川,爱上了这里的人们,不然,他何能如此矢志不移,如此淡定地终老于异乡?

这里也确实是人杰地灵的所在,“程门立雪”“闽学鼻祖”的游酢生于麻沙,“大宋提刑官”“法医鼻祖”的宋慈生于童游,“闽学干城”的蔡元定生于莒口,“潭阳七贤”与“蔡氏九儒”的身影穿梭于建阳的大街小巷,建阳知县刘克庄亲辟朱子祠,为宋慈作墓志铭……所有这一切一切,都令人无比向往,思绪万千!

建阳的山水是美的,但这种美却与其他地方不大一样。青山做伴,绿水长流,我悠游三日,一次次伫立在这些巨人的坟前,心中除了那浓如翡翠挥之不去的翠绿外,便是这无比深沉的纪念与忧伤。我分明感受到了他们那份执着与忧愤,那份苦闷与无奈,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心灵,都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

他们的命运是如此多舛,他们的一生是如此艰辛,结局又如此不如人意,多灾多难,可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死后却声望日隆,广得赞誉与纪念。

这何尝不是大宋朝的写照?还有什么比那浓重的墨色来勾勒它更恰切的呢?宋朝是忧郁的,无论是岌岌可危的北宋,还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它骨子里都是透着浓重的忧伤。虽然北宋也曾盛极一时,也曾名扬四海,但皆风华绝代,转瞬即逝。纤纤细手,霓裳羽衣;锦心绣口,舞文弄墨,一切已是枉然。只有那浓浓的墨色氲氤在千年之后,铁划银钩依旧,花鸟鱼虫依然……

自然,就还有那建茶、建盏与建本,那个墨色王朝里的文化符号。当宋人以斗茶斗蟋蟀为风,以勾栏蹴鞠为乐时,当帝王以翎毛书法为毕生追求与喜好时,那浓浓的墨汁便透过宣纸渐渐漾开,渗入了大宋的版图,留下了一片苍茫的暮色……外敌入侵,豪强四起,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四面楚歌。

建盏建茶的辉煌就此消失,曾经显赫一时的“黑建”“紫建”“乌泥建”就此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苏东坡的“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还是黄庭坚的“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清汤”;也不论范仲淹的“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还是杨万里的“鹧斑碗面云萦宇,兔褐瓯心雪作泓”,这些精美绝伦的窑变花纹都一同随着宋朝的沦陷而销声匿迹。

古人的智慧是何等卓绝啊!一个小小的建盏,古人竟会赋予它如此精微与细腻的情感!因为古朴拙重的造型,因为黑得发亮的墨色,因为文人无尽的想象,那一个个小小的茶盏,竟是如此高洁,如此温润,如此神妙!一个个民间的艺人,无名的陶工,却能创造出如此高雅深厚的文化,真令今人汗颜!

这便是大宋,墨色淋漓的大宋!这便是建州,黑得发亮的建州!特别是在“建本”雕版浓重的墨香里,你又怎能不佩服古人对墨的青睐与情感!

历史常常包含着许多偶然,当“建本”与“浙本”(浙江临安,今杭州)、“蜀本”(四川成都)鼎足而立,并因此成为我国三大印刷中心时,我不由得深为感叹。如果没有宋之南迁,如果没有闽学的兴起,如果没有当地盛产的木材与竹纸,崇山峻岭中的麻沙、崇化又何能与杭州、成都相抗衡?确实,在这个“文人学士趋之若鹜,客商贩者往来如织”的建阳,在这个“文公之文,如日丽天,书坊之书,犹水行地”的建阳,“图书之府”的美誉再也不是空穴来风。正如大诗人刘克庄称赞的,“两坊坟籍大备,比屋弦诵”。

面对建阳的墨迹书香,更有诗人颂曰:“明星在天灯影烂,满城书声起夜半。”这样的书香繁华,这样的人文荟萃,怎能不在今人身上泛起阵阵涟漪?

当我一次次地沉思于千年古树之下,当我一次次地踟蹰于千年古道古桥之间,当我躬身于建窑那千年炉火的灰烬与荒原之上,我就仿佛看见了那个王朝,那个带着浓重的墨色的背影。而建阳,便是那个墨色王朝最后的,也是最有力的注脚。

 

相关阅读:

心情版
更多>>建阳动态
更多>>媒体看建阳
  • 建阳视频
  • 炫彩建阳
更多>>福建要闻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8 JIANYANG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建阳区人民路28号  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办公电话:0599-5836807   E-mail:linktouch@163.com   闽ICP备1600906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20150202】
建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5836807   举报邮箱:linktouch@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

闽公网安备 3507840201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