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本”发展中窥见一个传统文化产业的完整兴衰
2014-11-25 08:44:3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邓忠卫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宋代麻沙雕刻印刷版 东南网11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辉)“建本”发展历九百余年风云,与“官刻”依托“国企”不同,它是以民间书坊为主体,通过纯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从中可以窥见一个传统文化产业的完整兴衰过程。 宋代建阳的书商们,显然以其精明的商业头脑,看到了雕版印刷这一新技术背后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并成功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进而达到了传统手工业发展的极致。“建阳版本书籍,上自六经,下及训传,行四方者,无远不至”,“书坊之书,犹水行地”,自宋代至明代600多年间,建阳书坊始终保持了全国雕版印刷中心的地位。 依托技术优势保持中心地位,也是需要从业者付出艰辛努力的。 我们看到,建阳书坊创新无数,此不赘言。它还不断迎合读者口味。宋代理学昌明,书商多印学术书,到了明代,世俗化倾向明显,许多书坊老板为了谋利,甚至自己动手编写小说。如最早描写妈祖故事的《天妃济世出生传》,岳飞抗金题材的最早长篇小说《大宋 中兴通俗演义》、最早以东周列国故事为题材长篇历史小说《列国志传》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三国演义》的版本研究,几乎就是建阳刻本的研究。为保护自身利益,书商也不停打击盗版。南宋即盗版盛行,两浙转运司于嘉熙二年(1238年)为祝穆《方舆胜览》专门发布《榜文》并刊印于书中,声明禁止盗印,此为现存中国最早的版权保护文件。 然而,技术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随着近代新印刷技术的普及,雕版印刷不得不走进历史,一个曾经兴旺的产业蜕变为一种亟待保护的传统手艺。当然,探究建阳雕版印刷发展史,也是希望能寻得一种传统手艺的传承办法。 比如,雕版印刷术在闽北绝迹了吗?从现存雕版可以看到,当初工匠们用刀精道、字体隽秀,如今松溪、建瓯的版画艺术,难道不是版画技艺的另一种传承方式,一种适应时代变化的创新吗?其他诸如开发雕版旅游纪念品、展示雕版印刷全过程等等,也是值得考虑的。 在一些传统手艺式微之际,无论如何也先保存其技艺,否则,失去的或许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