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千年理学的晨钟遇上现代电力的脉动,一座藏在武夷山南麓的供电所,如何让“格物致知”的古训,照亮万家灯火的征程?在建阳区莒口镇,这片朱熹与蔡元定曾坐而论道的土地上,答案正写在每一条巡检线路、每一次抢修现场、每一张群众笑脸上。
传承是这里一切故事的起点,青年员工赵志敏至今记得第一次跟随师傅爬上线杆,亲手紧固松动的线夹。国网建阳区供电公司莒口供电所员工赵志敏:“从跟着师傅干活起,他就告诉我,格物就是跟设备‘对话’,摸清每条线路的特性,了解每台设备的‘脾气’。” 从基础的设备巡检到故障抢修、设备调试,如今,小赵成了供电所里的业务能手,他带着师傅传下的“格物”心法,穿梭在莒口的山野村落,精准排查隐患、高效处置故障,用过硬本领守护一方光明。
在国网建阳区供电公司莒口供电所,这份“格物”传承不仅在师徒间口传心授,更随着科技发展焕发新的表达。95后女孩吴雨淅,作为全所唯一的无人机女飞手,正用科技为“穷理求真”赋予新时代内涵。
穿上工装、调试设备,吴雨淅操控着无人机穿梭在山林线路间,高清镜头精准捕捉电杆细节。从地面巡检到空中俯瞰,她将传统检修经验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成为一线检修的“空中慧眼”。
国网建阳区供电公司莒口供电所职工吴雨淅:“科技变了,但精神没变。以前是用手去摸,用眼睛去看;现在是用无人机去‘看’,用数据去‘摸’。核心还是朱熹那句话,要穷究事物的道理,才能防患于未然。” 青年员工既要长技能又要明方向,国网建阳区供电公司创新推行“双导师”制,不但为青年员工配备技能导师,还有职业导师为其量身定制成长规划,将“格物致知”的治学之道与“修身立德”的处世之道深度融合,实现业务能力与思想境界的双重提升。
在莒口供电所技能导师手把手传授巡检、抢修、设备运维等实操本领,延续“摸设备、辨特性”的格物传统;职业导师则通过党建学习、廉政教育、服务案例分享等方式,引导青年员工树立“电力为民” 的初心使命,让“以技传人、以德育人”的传统在当代班组里焕发新活力。 个人的“格物”精神,还需要一个强大的系统来凝聚和放大。国网建阳区供电公司莒口供电所打造的“五个一”智慧运维体系,正是“知行合一”的集中体现。 筑牢“一防线”,守稳安全“生命线”。坚持精益化管理,2025年度累计8个月入选线损百强所,实现线损与电费管控率双100%、全年零投诉,供电可靠率保持上游水平。 绘就“一份图”,打造数字“新引擎”。以数字化运维平台为支撑,绘就配网“一张全景图”。用“红色底色”托举“数字蓝图”,让智慧运维既有科技精度,更含服务温度。 织密“一张网”,提升运维“硬实力”。聚焦供电可靠性提升,从中压到低压多维度发力,持续织密供区“一张网”,人机协同巡检已达800公里,构建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配电网 融入“一网格”,构建共建“同心圆”。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网格”,推动共建共治走深走实。依托“电力红网格”精准服务、稳定保电、赋能产业,将电力网格深度嵌入社区与村企,形成交叉互补协同的基层服务网格。 践行“一承诺”,擦亮服务“金名片”。持续优化客户服务机制,定期开展大客户巡检与走访,精准对接客户需求,全面掌握客户涉网设备运行状况,主动推进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打造高效办电、优质服务、稳定供电的电力营商环境。 国网建阳区供电公司莒口供电所副所长毛日松:“朱熹先生讲‘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我们的‘五个一’,就是把分散的点,连成智慧的网。让每一次‘格物’的发现,都能在‘合一’的体系中得到最快、最有效的解决,这就是我们理解的现代‘知行合一’。” 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来不应该束之高阁,而是可以点燃创新、赋能发展的“活”的灵魂。国网建阳区供电公司莒口供电所用光明,书写着“格物致知”的新篇章,也让千年文脉,在服务乡村、温暖民心的实践中,熠熠生辉。(宁宇 戴秋霖 潘峰 魏丽琴 蔡蓓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