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完《月映武夷》感触很深,了解了朱子的一生,对朱子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我发现演出还结合了我们建阳的建本、建盏,舞台效果也非常好。”近日,刚走出《月映武夷》舞台剧放映场馆的市民蔡女士向记者分享着自己的观影感悟。今年5月,以朱子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舞台剧《月映武夷》正式上映,该剧以朱子在南平地区的治学、讲学、著述经历为主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舞台艺术完美交融。
“一座建阳城,半部宋代史”,建阳作为宋代理学家朱子的故里,与朱子的一生有着不解之缘。青年时期的朱子以“建阳籍”学子参加科考及第,开启学术仕途;不惑之年于建阳马伏为母守孝,创建生平第一所书院“寒泉精舍”,潜心治学授业,初步构建理学思想体系,完成《论语精义》《近思录》等10部186卷经典;晚年定居建阳考亭讲学,创立“竹林精舍”(后改名“沧洲精舍”,即考亭书院),在此著书讲学八年,孕育出影响深远的“考亭学派”,建阳也由此成为朱子理学集大成之地。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建阳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建阳区始终将朱子文化保护传承作为重点工作,以“打造一个核心品牌、建立一套规范礼仪、组建一支专家团队、开展一系列品牌活动”的“4个1”工作机制为统领,构建多维传承体系。通过开展“山长带你读朱子”“考亭论坛”“《近思录》导读讲座”“朱子敬师礼”等一系列活动,让朱子文化走进日常生活;建设“朱子书房”、引进高层次专家资源、成立考亭书院学术委员会、设立国际儒学联合会朱子研修基地、中国侨联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深化朱子文化建设,塑造朱子文化标识。
舞台剧中创新性地将建本雕版的纹理意境、建盏曜变的流光溢彩融入舞台布景与视觉特效,朱子讲学的案头摆着建盏,传承文脉的载体浮现建本刻板肌理,让地域文化符号与朱子思想自然交融。生动的叙事、精美的呈现,让观众跨越千年与朱子进行精神对话,不少观众如蔡女士一般,被本土文化与经典叙事的巧妙结合深深打动:“看到熟悉的建本、建盏出现在舞台上,既亲切又自豪,也让我更想深入了解这些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
建本、建盏是建阳的特色文化名片,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建阳区对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同样倾注心力。建本文化方面,建阳区先后筹建建阳建本文化展览馆、书坊雕版印刷陈列馆、书坊建本文化蜡像馆、麻沙建本文化展览馆等一批建本文化传承基地,系统展示刻版、刷印、装订等传统技艺,让千年建本再次散发墨香。建盏文化方面,建阳区先后打造建盏文化旅游街、中国(建阳)建盏创业孵化基地、建盏文化创意园、水吉建盏小镇等一批核心产业集聚平台,制定出台《不可移动建盏烧制窑体管理办法》,通过官方新媒体、主题宣传片等构建立体化营销矩阵,实施“中国建盏+”计划,与高校合作开发文创,形成从保护到创新、从生产到消费的完整生态链。
随着《月映武夷》的热映,影片中频繁亮相的建阳建盏,让周边的建阳建盏官方旗舰店迎来了客流小高峰。在建阳建盏官方旗舰店内,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看完《月映武夷》,再亲手触摸这些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建盏,更能体会到‘格物致知’的深意,也感受到了我们建阳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记者从门店负责人处了解到,为呼应《月映武夷》的文化热度,建阳区城投集团和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还合作推出了《福熹映月》联名款建盏。该款建盏以福袋为形,凝武夷暮色之紫曜;盏内星斑浮沉,似茶汤化九曲明月清辉。将朱子文化、武夷山水与建盏技艺完美融合。
从舞台剧的文化呈现到特色产业的市场升温,从传承基地的建设到跨界创新的探索,建阳正以朱子文化为纽带,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作者:林晶 演出剧照来源:武夷山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