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禾之乡 朱熹曾说过:“天旋地转,闽浙反居天下之中。 朱维干《福建史稿》这样评价建阳:“宋代闽北三府军,建为最。府属七邑,建阳为最。麻沙和崇化(书坊所在),实为建邵两郡间走廊。” “靖康之乱,中原涂炭,衣冠人物,萃于东南”(朱熹《跋吕仁甫诸公帖》),位于祖国东南的建阳,因地理位置的优越,入宋后逐渐繁荣,人口增多,经济文化同隋唐五代时相比,大有发展。 本节介绍宋时建阳概况。 据《县志》记载,宋初建阳县地域包括今武夷山市在内。淳化五年(994),建阳县北部的崇安场升为县,此后建阳区域大为减少。咸平元年(998),又分建阳上梅、下梅、会仙、黄村、周村、将村等六里归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管辖。 治平三年(1066)分建阳宸前东南部分地域归新成立的瓯宁县管辖。 元丰五年(1082)再分建阳与崇安交界的从政、籍溪,长平(非麻沙长坪)、丰阳、节和、建平、五夫等七里归崇安管辖。 元祐四年(1089),原划归瓯宁县的建阳东南方一带地域重新归还建阳县管辖。此后,建阳县区划再无大的变动。 那时建阳县面积大约为2400平方公里,总的范围相当于潭城、童游、徐市、崇雒、将口、莒口、麻沙、书坊、黄坑等九个乡镇。水吉、漳墩、小湖、回龙四个乡镇,宋时还不属建阳。 宋代建阳下设六乡二十三里。 六乡:群玉乡、升龙乡、建宁乡、崇政乡、仁义乡、开耀乡 二十三里:三贵里、崇仁里、崇德里、均亭里、招贤里、同由里、文瑞里、祟政里、崇泰里、宁化里、钦仁里、崇洛里、崇阳里、东田里、三衢里、崇化里、永忠里、长平里、北洛里、唐石里、文强里、建阳里、忠孝里。 北宋端拱元年(988)建州改建宁军,建阳属建宁军。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建宁军升为建宁府。建阳属建宁府,府治设在今建瓯。建宁府下辖七个县,分别是建安、浦城、建阳、松溪、崇安、政和、瓯宁。 景定元年(1260),唐石里(今黄坑镇)出现一个奇迹:一本稻苗有15个穗头,谷粒饱满。地方官将此事呈奏皇上,理宗皇帝龙颜大悦,诏改建阳县为嘉禾县,唐石里改为嘉禾里。 本文节选自《大潭书》刘建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