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时节,走进建阳区水吉镇仁山村,银色大棚绵延成片;棚架之下,一串串紫玉般的葡萄挂满枝头。 “这是今年的最后一批葡萄,再想吃就要等来年了。”仁山村葡萄种植大户何沛华挂满汗珠的脸上掩不住喜悦,“我这80亩葡萄,今年亩产2000多斤,扣掉本钱,一亩地差不多能有一万块!” 在山溪葡萄合作社的冷库前,几辆冷链物流车蓄势待发。新摘的葡萄带着露珠与果香,将在12小时内,出现在江西、浙江的商超,或是福州市民的果篮里。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富民为要。昔日的省级贫困村仁山村,将“小葡萄”做成了“大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优、从小到大的华丽蝶变。这串“致富果”如何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金钥匙”?近日,记者深入仁山村,探寻“葡萄共富链”成长密码。 航拍建阳区水吉镇仁山村葡萄基地 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 2000年6月,土生土长的仁山人林远兴当选村支书。面对亟待改变的现状,他一上任便带着村民踏上寻“金”路。 “闽南的香蕉、日本的杏鲍菇……能试的都试了个遍。”林远兴回忆。可这些外来作物不是水土不服、收成惨淡,就是找不到销路,最终堆积田间。满怀希望的尝试,总是受挫。 转机发生在2001年初的一场培训。潭城街道考亭村分享的“葡萄经”,像一束光照进了林远兴的心里——“我们仁山,是不是也能种葡萄?” 那时,南平市科技特派员谢福鑫正好派驻仁山。林远兴忐忑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得到这位葡萄专家的大力支持。经过实地考察,谢福鑫发现仁山不仅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昼夜温差也非常适宜——这里简直就是葡萄生长的天然福地。 谢福鑫力荐市场欢迎的巨峰葡萄,并免费提供优质种苗。 然而,屡次的失败像一根看不见的绳索,仍然捆绑着村民的手脚,很多人犹豫不决。“说再多,不如做给他们看。”2003年,在谢福鑫和南平市葡萄协会的支持下,林远兴带领党员,动员了23户村民,共同种下了74亩葡萄,成了村里最早“吃螃蟹”的一群人。 谢福鑫(右)为农户指导葡萄套袋工作。(资料图) 他自己更是整天扑在葡萄园里,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主动当起了技术指导员。“那时候,我常常带着村民,跑20多公里去考亭村参观,”他说,“只有亲眼看到别人的葡萄园结出累累果实,他们心里那颗希望的种子,才会真正发芽。” “第一年,我们的葡萄每亩有4000多元的收益,所有葡萄销售一空,在这之前,我们想都不敢想!”果农翁远旺谈起那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和第一笔实实在在的收获,至今仍语气激动。 越来越多村民看见翁远旺他们挣着了钱,又亲眼目睹考亭村的发展,原本观望的心一下子热络起来。就这样,一个带一个,一批跟一批,越来越多的仁山人扛起锄头、拎起苗种,加入种葡萄的队伍。希望,正如藤蔓一般,悄然在田野间蔓延。 林远兴(右一)指导葡萄修枝工作 资料图 2009年,仁山村的葡萄种植面积发展至近千亩,仁山也一跃成为了闽北种植葡萄面积最大的村。如今,全村85%村民都种葡萄,年产量约1820吨,年产值约137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3000元上升到去年的30000元。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葡萄产业已然成为仁山经济发展的强引擎。 从一村奔富到抱团共富 “别看现在葡萄不愁卖,刚开始那会儿,市场根本不认我们。”种了22年葡萄的仁山村村民游有玉回忆,“那时候葡萄病害不断、品质不稳,真是举步维艰。” 林远兴和村干部们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迅速找谢福鑫讨教。谢福鑫一语点醒:“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要抱团,统一管、统一卖,走科学种植的路子!” 2006年9月,建阳山溪葡萄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仁山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技术、农资、喷药、品牌、销售实行“五个统一”,牢牢把住品质生命线。 合作社动真格、立规矩。第二年,三户社员未按章程使用统一农资,被果断除名、禁用商标。这一“罚”,罚出了信誉,也凝聚了人心。他们明白,只有一起守护,才能走得更远。 出仁山村向北,一直到回龙乡、漳墩镇,都能看到新鲜葡萄高挂架上。漳墩镇前溪村村民葛理火和妻子正在田间忙碌,他告诉记者:“我这里都是‘仁山’葡萄,品质有保障的。” 仁山村果农在果园采摘葡萄(张行健 摄) 前溪的葡萄为何冠以“仁山”之名? 葛理火很快就解答了这个疑惑:“我们在2010年就入股了水吉仁山的山溪葡萄专业合作社,种植技术、管理方式和仁山是一样的!” 仁山村因种植葡萄迈向“致富路”之初,就有邻村甚至邻镇的村民前去仁山打听葡萄种植技术,也开始“跟风”种起了葡萄。但是效益都没有仁山高,而仁山的葡萄却供不应求。水吉镇党委政府经调研后提出:何不推动周边种葡萄的村开展“跨村联建”,让“仁山葡萄”像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越走越远? “合作社刚成立时,我们就有了向外村扩股的想法。”林远兴介绍。在获得上级支持后,合作社很快向周边村民发出邀请。面对这个陌生的合作模式,外村果农顾虑重重:“个人入股会不会是骗局?”“我们能和本村社员享受同等待遇吗?”“葡萄真能卖出仁山的价格吗?” 当时,水吉镇留中村党支部书记陈养雪率先站出来,主动向林远兴了解细节,并带头入股:“我来替大家‘打头阵’!”其他村的党员干部也陆续成为“领头雁”。看到村干部入股并切实受益,村民们才逐渐放下心来、跟进加入。 从2010年起,水吉镇以仁山村为核心推进“跨村联建”模式,将葡萄种植范围逐步扩展至水吉、漳墩、回龙三个乡镇的17个村,共吸纳402户农户入股。合作社延续“五个统一”运营方式,依托党员社员实行网格化管理,规范联片葡萄的种植标准。“每个片区设有负责人,每年定期到仁山仓库统一领取生产资料,再分发到户。”林远兴说。合作社还借助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定期举办“田间课堂”,组织社员学习新技术、了解新政策。 如今,山溪葡萄专业合作社的402户社员共种植葡萄3212亩,年产量近5000吨,年产值超过3500万元。 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 “冷链延长了葡萄的保鲜期,也给了我们更充裕的运输时间,损耗明显降低,收购更方便了。”江西客商李召生是仁山的“熟客”,每年葡萄丰收季节都会前来,冷链技术带来的变化让他深有感触。 为延长葡萄保鲜期,仁山村于2010年建成冷链分拣中心,不仅服务本村,也面向周边乡镇提供葡萄及其他果蔬暂存服务,显著降低了鲜果损耗。 采摘完毕后的葡萄装箱准备发往市场 保鲜问题解决后,不少社员开始扩大种植规模。但露天栽培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天气与病虫害严重影响葡萄的品质和收成。 “有一年葡萄快成熟时,一场大雨导致大量裂果,落了一地,根本卖不出去。”省级科技特派员应薛养多年服务闽北果农,提起当时农户们一担一担倒掉葡萄的情景,仍感心痛。 随后,应薛养带领村民前往浙江浦江、福建福安等地学习大棚栽培技术。回来之后,他们先尝试用简易毛竹搭建避雨棚,见效之后便在合作社内推广。 应薛养在观察阳光玫瑰(资料图) 2013年,村党支部向上级申请钢化大棚补贴指标。当时政策支持每亩大棚补贴0.5万元,总造价1.5万元,大大减轻了农户负担。“钢架大棚搭建一次可用20年以上,只需定期更换覆膜。”林远兴介绍。 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到2016年,全村1197亩葡萄全面实现钢化大棚覆盖,葡萄产量与品质进一步提升。合作社还持续为外村社员申请大棚指标,累计节省资金近千万元。 从即采即卖到冷链锁鲜,从露天栽培到大棚种植,果农们真切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甜头”,也越来越明白品质与产量是产业的基石,科技是升级的核心动力。 每年七月,仁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贻辉都会带着意向客商走访各家的葡萄园。 李召生尝过今年的葡萄后评价:“甜度比去年更适中,口感明显提升!你们对市场反馈反应快,葡萄才能一直畅销。” “我们每年都会认真听取客商的市场反馈,并在科技特派员指导下持续改良品种。”林贻辉说。 合作社还成为了果农的“地头课堂”。骨干社员、回龙乡均中村种植大户阮竹兴表示:“从土壤改良、施肥到防病治病,科技特派员都手把手教。谁有困难随问随答,绝不能让大家被技术卡住。”不少社员在他们的倾囊相授下,自己也成了“土专家”。 果农将打包好的葡萄送往销售点(资料图) 越来越多外地种植户前来仁山“取经”,甚至邀请当地果农去现场指导。“没想到,自己学的技术不仅能种好葡萄,还能帮到更多人,甚至赚到‘外快’。”游有玉高兴地说。 林贻辉总结道:“我们一直发挥科技特派员‘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一体运作’的制度优势,让自上而下的政策自觉与自下而上的群众自发相结合,真正使科技惠及千家万户。” 从“产得出”到“卖得好” 不仅要“产得出”,更要“卖得好”。近年来,仁山村举办葡萄节、音乐节等活动,并频繁在“武夷山水”等各类农产品展会上亮相。在南平市葡萄协会的支持下,合作社带领村民走出闽北,活跃于福州、厦门、杭州、长沙等多地展会。“仁山”葡萄品质获得广泛认可,葡萄“不愁卖”,果农们的心里也更甜了。 建阳首届音乐节现场(资料图) 山溪葡萄专业合作社荣誉不断,先后获评首批国家级示范社、市级龙头企业,入选首批“武夷山水”品牌使用单位。有着省著名商标加持的仁山葡萄,2017年成为厦门金砖会议专供水果。 “能选上金砖会议的专供水果,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林贻辉话语温和,却字字沉着,“其关键在于我们长期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从根本上保障了葡萄的品质和安全,才通过严苛的第一关。” 从零散经营到品牌发展,合作社在稳定品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提升附加值。2016年,林贻辉联合周边村投资80多万元,在黄家店村流转土地101亩,建设现代葡萄标准示范大棚。 除了主打的“巨峰”葡萄,合作社还引进了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红宝石等多个新品种,拓宽发展路径。水吉镇结合建盏小镇旅游规划,提出打造“千年吉水地·十里葡萄沟”,计划沿仁山溪建设集休闲、旅游、采摘于一体的葡萄产业带。 游客在葡萄园采摘 面对未来,林贻辉既有期待,也带着一份沉静的思量。他坦言:“鲜果零售运输成本高,线上渠道难以打开,但若加工成葡萄酒、果汁等饮品,运输就更便捷。”他期待借助政策的东风和乡情的纽带,引来懂得“点果成金”的同行者。望着眼前的葡萄,林贻辉说,“我们希望把仁山的甜味,稳稳地送出去,把更多的价值,慢慢带回来。” 老藤静默,葡萄酿出的好日子,将越来越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