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0日,建阳区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开展“夜话经济”活动,邀请区工信和商务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等相关区直部门,共同聚焦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深度交流探讨,为全市“十五五”规划编制贡献智慧。 活动首先介绍了“十五五”规划总体情况和基本思路。随后,大家立足建阳实际,聚焦加快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地、加快打造新时代山区深化改革的先锋、加快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台合作的品牌、加快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加快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标杆、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等议题,围绕未来五年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区自然资源局 构建“规划引领+分类开发”机制,精准盘活低效用地,在“十五五”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低效用地重点片区(如城区老旧工业区、乡镇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废弃矿山用地等),明确“产业升级类、生态文旅类、乡村振兴类”开发方向。针对不同类型低效用地制定配套措施,差异化开发政策,工业低效用地鼓励“零增地”技改,农村集体低效用地推广“点状供地”模式。创新“政策激励+要素保障”工具,探索弹性供地模式,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作价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再开发,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收益。 区林业局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推广森林“三改”措施,大力培育针阔混交林、复层异龄林、多功能景观林,增加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将沿路、沿江、环城森林打造成具有保持水土、防灾减灾、美化环境等多功能的绿色屏障。 区交通运输局 当前我区城市环线尚未形成,过境交通方式选择有限,建议利用新增国道G638形成南北纵向快速通道,拉开建阳城市框架,打通新的南北向城市主通道,减轻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实现城区与两徐工业区的交通便捷线,利用调整省道S302形成东西横向快速绕城,有效避开原路线过城区问题,降低城区交通压力。同时,农村公路网规划是解决路线“户口”的关键举措,建议以新一轮路网规划为抓手,积极推进新一轮路网质量提升行动,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将有需求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列入整治项目中调整解决涉及的永农问题,确保规划项目可实施可落地。 区城管执法局 为加快打造绿色产业发展高地,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议在“十五五”期间重点培育1家市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龙头企业,着力构建“建筑垃圾回收-资源化处理-绿色建材生产-市场推广应用”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做好产业链延伸,打造成南平市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强化政策机制保障,包括:制定应用标准,市级层面出台推广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政策标准,明确在市政工程、政府投资项目中应用的比例和要求;加大激励力度,设立专项补贴或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提升再生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社会参与,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培育并壮大本地绿色建材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区农业农村局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完善“一规划一导则”,持续打造一批城乡融合示范项目,依托建阳农业品牌,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体系。深化“工农互促”,发展红糖、茶叶等农产品精深加工,融合电商发展,形成“产加销”全链条。 区水利局 以“水”为脉,统筹安全、生态、文化、经济多维目标,将水利建设深度融入南平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大局。通过构建安全可靠的水保障体系、健康优美的水生态系统、特色鲜明的水文化经济,让水利成为乡村振兴的“稳定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生态文旅产业的“催化剂”。 区教育局 建议加快新建建阳一中、建阳二中、麻沙中学等高中部教学楼,解决我区高中学位紧缺问题。 区卫健局 推动区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的需要,建议武夷新区总院建成后,南平市二院整体合并至武夷新区总院,将南平二院院区划归建阳,将建阳中医院搬迁至南平二院院区。拓宽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常态化开展多元招聘,强化本土人才培养,推进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构建在职学历提升体系;聚焦能力,提升人才专业素养,力争建阳区医疗人才队伍在规模、结构、素质和能力上实现显著跃升,为区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区发科局数字发展中心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正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加速崛起。为把握发展机遇,建议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全市统筹通用算力、智能算力与边缘算力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夯实新业态算力基座;重点培育以5G/6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数字底座”,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其与医卫、低空经济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示范项目,形成集群效应;强化人才引育与创新生态,加大高层次及急需人才引进,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为数字经济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