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阳溪潺潺流淌,青山连绵环绕。在建阳区的武夷·梦华录景区,当地文化特色与古建筑、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生动再现两宋时期建阳的繁华盛景。景区的每一处景观都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等待游客细细品味。来武夷·梦华录,开启沉浸式文化体验之旅,领略建阳独特魅力。 在武夷·梦华录景区内,化龙书院静静伫立。它的前身是“白鹤书院”,迁建至此地后,结合建阳的历史文化,正式更名为“化龙书院”。宋元时期,建阳著名学者、理学传人刘应李在莒潭(今建阳区莒口镇东山村)创办了“化龙书院”。刘应李广聚门徒,传道授业,并编撰了《事文类聚翰墨全书》,遗憾的是这座古老的书院最终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今,武夷·梦华录里的化龙书院沿用这一名称,正是为了让建阳本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踏入化龙书院,可以看到这座书院的梁架结构是完全暴露于外的,这是因为这座书院采用了“彻上明造”的营造方式。梁思成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写道:“‘彻上露明造’的梁架结构,其中众多的构件巧妙地结合为一体,犹如一首演奏得极好的交响乐曲,其中每个乐部都准确而及时地出现,真正达到了完美、和谐的境地。”通过“彻上明造”,游客能直观领略中国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精湛,感受古建筑的结构之美,每一道梁枋、每一处榫卯,都诉说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匠心。 书院主体为木结构,木柱采用银杏木,梁架使用榉木,雕花构件则由楠木、樟木打造。值得注意的是,书院内石柱众多。在古代,石材取材、凿刻和运输都极为困难,但在化龙书院,第二进和第三进厅堂均大量采用石柱,足见建造者的精心与执着。 作为武夷·梦华录景区的首站,化龙书院不仅能让游客穿越时光,触摸历史,领略古建筑的工艺美学,更是一个艺术化的文化展区。在这里,建阳的书院文化、建盏文化、建本文化以艺术展览的形式精彩呈现。武夷·梦华录宛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向每一位游客展示着建阳的独特魅力,续写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传奇。(蔡沁妍 张高鹭 林晶 魏兰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