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婚嫁 在封建宗法制度控制下,旧社会男女婚嫁没有自由,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裁缝、理发员、轿夫、屠户、殓工、役卒、吹鼓手、做篾的、戏子等行业人员被看作下等人,一般人家都不与他们联姻。婚嫁还讲究“明媒正娶”,一件婚事,先要经过媒人说合,请算命先生按男女双方的“八字”推算,如算出“八字冲克”,婚事便作罢。如“八字相生”男方才向女家议婚,下聘礼,办定婚酒宴。定婚俗称“插记”。选择吉日,男女双方都要宴客,以示婚事已定。 结婚也要选择“黄道吉日”。结婚的前一天为“定亲”日,男方向女家送酒席所需物品。女家办酒席宴客。结婚日,男家派人往女家接新娘。到夫家举行婚礼,俗称“拜堂”。接着,举办酒宴招待亲友。当日夜,备办茶点、糖果等招待前来闹新房的亲友。这时,不论长幼都可以逗新娘,要新郎新娘即席表演节目。次日,新婚夫妇到女家拜见岳父母(父母),称之“回门”。 建国前,富有之家的婚嫁费用很大。民国期间,虽也提倡新生活运动,文明结婚,但受世俗影响,费用仍居高不下,据民国25年1936年)资料,最节省的也要费三四百块银元,当于一般男子三五年的劳动收入,多的要用一二千块银元。因此贫穷男子终生无力娶妻。 除嫁女外,还有以女招婿的习俗。男到女家结婚,称“招赘”,结婚费用全由女家负担但婚后生下的第一个男孩要跟女方姓,继承女家宗桃遗产。又有的妇女因夫早逝,无力扶养子女,招夫养子,俗称“上门”。一般男到女家的婚姻,女子常处于支配地位。 “五四”运动后,提倡新式婚礼,新郎新娘胸佩红花,由当地名流证婚,双方父母主婚,婚礼简单而隆重。但这种婚礼仅在部分知识分子和公务人员中实行。 建国后,颁布《婚姻法》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实行男女婚姻自主。凡是符合结婚条件男女青年,只要双方自愿结合,即可向人民政府登记并领取结婚证书,然后择日完婚。但广大农村,仍有沿袭婚姻旧俗的。父母包办,买卖婚姻,时有发现。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生活改善,结婚费用逐年增加,一般都在数千元至万余元之间,只有少数男女青年能婚事新办,仅请喜糖,不设宴待客,参加集体婚礼,对家具、家用电器的档次也不讲究。 (2)丧葬 建阳县民间历来实行土葬,只有僧尼或个别非僧尼亦有用火葬的。依照习俗,老人临终前要移至厅堂,点燃长明灯。入殓前,亲朋好友闻讣后就前来探视,向丧家送烛、纸、挽联慰问丧者家属。殡殓后点燃香烛,焚化纸钱,举行祭奠。这时,儿孙要披麻戴孝,亲属,男的戴白帽、穿白衣,女的则戴头披、穿白衣参加葬礼。出葬旧俗用棺材(俗称寿厝),一般要8人抬,俗称“八仙”,有身份的死者16人抬,夭折的出葬仅用两个抬。15岁以下小孩夭折,用薄板棺入殓。18岁(古代二十岁)算成人,去世可举行仪式。如果死者的父母、或父、或母还健在,死者要头戴白帽,穿白衣白鞋,先做孝。成人出葬后要以酒菜招待前来送葬的亲友,还要分发糖果图吉利。死者死后七天,旧俗用所谓“念头七”等迷信活动来“超度亡灵”。在封建社会,还有为父母守制3年的习俗,即使在外为官的,也要辞职家居3年志丧,叫做“丁忧”。在旧社会,办丧事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据民国35年资料载,贫困之家办一次丧事花费80元左右,相当一个劳动力一年的收入,富有之家办一次丧事多至千余元。 1980年开始在全县实行丧事改革,县城及其近郊用火葬,在远离县城的乡间,仍然沿用土葬,但也有一些人开始认识火化的好处,将死者运到县火葬场火化。 (3)祭祀 封建社会里,不论官民都重视祭祀活动。庙设庙产,祠有祠田,专供祭祀之用。蔡祀中的祭器、祭品、祭礼都十分讲究。如县城的文庙,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建阳考亭的朱子祠三月初九照例举行家祭;九月十五日是朱子的诞辰纪念日,由县官主持,举行官祭。建阳县的望族大姓一般都有祠堂田,如考亭朱子祠开始时就有祠田四五百亩,建阳刘氏、蔡氏等大姓望族词堂田的数量不少,族谱中有详细记载。 建国后,祭礼的旧俗基本废止,仅有民间个别人私下举行祭祖活动。为纪念伟大的理学家朱熹,民间学术团体在清明节时到黄坑祭扫朱熹墓,专家、学者与国内外朱氏后裔多达数百人参加。 (4)喜庆 分娩 俗称坐月子、分始前、家要备办婴儿所用衣物、分娩时,娘家与至亲好友前来祝贺,送鸡、肉、蛋、面等食品;夫家要设酒宴招待来贺喜的亲友,向邻居分发红喜蛋、待孩子满月,一般都要办酒席敬请亲友。 寿庆 小孩满周岁、10岁、20岁(均指虚岁)生日,一般都要设酒宴庆祝,俗称“做生日”客人要送红包或生日礼物。50岁(虚岁)称“知天命”之,才开始做寿,因十与谐音,民间有做九不做十的习俗。祝寿礼品一般是面条、包子、寿桃、布料等,现在一般改为红包。60岁(虚岁)古称“花甲”之年,照例要设酒宴祝寿。70岁“古稀”之年,人生难得,举行庆寿活动,除一般寿礼外,必备寿轴、字画。从80岁起,庆寿更为隆重,要设寿堂,置鼓乐,行寿礼:做寿者须向下辈分发礼品或红包。习惯上,96岁就可做百岁寿庆。寿庆活动隆重与否,要看家庭经济条件,有的仅办一二桌酒席,有的则办酒席十几桌、几十桌。更有甚者,利用自己的权势,借庆寿之机,广收寿礼,大发横财的,例如民国期间,水吉县县长庆寿时,各乡(镇)长、保长合送金佛一尊。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寿的人日多,宴请规模渐大,客人有多达数十、百人的。 贺新居 建房开工时要举行奠基礼,上梁要举行上梁礼仪,放鞭炮,抛芝麻糖糍,丢包子(现改为撒糖果),亲友前来祝贺、送面条、糕、包子、对联等,主人则要设酒宴待客,以酬帮助之劳。新居落成后,选好日子迁住新居。旧俗是一家老少要同时离开旧居,离开旧居时要点燃香烛放鞭炮,叫做“谢居”;前往新居时要点燃火把或灯笼、马灯,把火种接入新居,以祈人丁兴旺;进入新居时,也要点燃香烛放鞭炮,还设酒席款待宾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