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西林院壁二首(其二)
巾屦翛然一钵囊,何妨且住赞公房。 却嫌宴坐观心处,不奈檐花抵死香。
在朱子可考的存世诗中,共有8首与南平西林院相关,这些诗大致可以串起朱子从延平先生李侗学习的历程。除最后两首是李侗先生去世后的追忆之作外,其中4首是给西林院和尚惟可法师的,多为触目景色而写的闲散心情,而唯独这开篇两首,写得自信又俏皮,言语间更可见朱子作为性情中人的本来面貌。 我只身头戴冠巾,脚蹬鞋履,手里拿着一个装碗的袋子,潇潇洒洒,简简单单,前来拜会延平先生李侗。为了求学,暂居在西林院的僧房里,条件简陋,可这又有什么呢?只是李侗先生教我“静坐体认天理”的观心法门,强调必得默坐澄心涵养内省,而我这种定力功夫不到家,实在抵抗不住屋檐前柚花浓郁的芳香。 今人杨青等将“檐花抵死香”看做是朱子少年时沉溺其间的禅家工夫,把最后两句俏皮话认定为有“微言大义”——朱子为自己“禅家工夫终不能连根断绝,如檐花诱惑他”而“深感不安”。这种观点固然也可言之成理,但总让人觉得颇有意大利人艾柯所言“过度诠释”(Over-Interpretation)之嫌。其实,联系朱子“埋首书册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等诗句,不难理解这位圣人心中追求美善合一境界的强烈愿望。再者说,朱子在这首诗下曾自注“檐前有柚花”,可见其花、其香乃是实指,确有其物、其事,而这句诗的妙处却在“抵死”二字,把一位“被逼”静坐的青年学生的那种“心里痒痒”的心态,彰显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