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籍溪胡丈及刘恭父二首(其一)
先生去上芸香阁,阁老新峨豸角冠。 留取幽人卧空谷,一川风月要人看。
绍兴三十年(1160),三十周岁的朱子第一次拒绝朝廷的“非正式”征招。前一年,朱子少年时的恩师之一,崇安县五夫里籍溪坊(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兴贤街)的胡宪先生应招入朝为官;此后不久,朱子少年另一位恩师刘子羽的长子刘珙(字恭父)也调任监察御史。两人共同来信,要朱子出山,入都供职,希望他能有所作为。但朱子却志不在此,因而回信写了两首诗,第一首说: 两位先生去了京师,官居阁老,头戴乌纱,庄严肃穆。而我这样的闲散惯了的人,还是留在这清幽的空谷之中吧。那河上之清风与河中之明月,都需要有人照看、欣赏呐! “一川风月”在这里既指朱子眼中清风明月的美景,也指与这自然相关联的天理,指朱子隐居山林所试图完成的学术大业。朱子说,“一川风月要人看”,既是指这自然美景需要有人的欣赏,方能焕发出勃勃的美感与生机;也可以认为是这自然所代表的天理昭彰,需要有人揭橥、“看守”。因此,可以说“一川风月”在朱子这里,不仅是诗情画意,也是学术独立的象征。明代长兴诗人孙一元有律诗《王与时方伯顾与成参议见访山中》一首,前六句尽记事、写景,独结句云“记得晦翁诗句好,一川风月要人看”,可见其影响广泛;我亦曾写过一篇回忆自己的恩师王一川教授的文章,题目便援引朱子这句诗,叫《一川风月要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