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南高速上的红叶石楠,在初冬的暖阳下透出油油绿意,我们一行省作协会员近二十人,踏上水吉采风之路。 水吉出口,下高速不远就到镇区。车在镇里的街上缓缓而行,满眼尽是挂在两排屋子外各种材质做的建盏招牌,像古代繁华街区的老店。人瞬间仿佛穿越到大宋,置身于一个黑瓷的世界。 到镇政府会议室,坐定。寒暄后,进入正题。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水吉镇党委书记沈嘉荣热烈欢迎了各位作家们的到来,并为大家介绍了近年来区政府对建盏产业的宣传以及建盏小镇的标准化建设:先架平台、提升技术、展示形象、拓宽销路。建盏协会李飞顾问和协会工作人员小郑、小康等已经准备好了采风的资料,令人向往的采风之旅开始了,首站走进古窑遗址,那是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35.6米世界上最长的古代“龙窑”。 出水吉,往建瓯方向能看到乌火山,山上有一空心一实心的两座塔。古语曰:“乌火山,塔成双”。站在乌火山上望水吉,南浦溪在这形成一道湾,宛如放大的敦煌月牙泉,将水吉环绕在环抱之中。 过乌火山,左转再前往后井村,宋代古窑址就在后井村不远处。除了我们一行以外,还有一批来自外省的游客,他们慕名来到水吉,一睹建盏的芳容。 对建盏颇有研究的徐子明老师给我们做讲解,他语言风趣,侃侃而谈,不时还夹杂着一些民间口语和诗词歌赋,很是引人。每一个人都受到他的语言感染,于是探究心理倍增。 窑址顺着山坡而建,远望像匍匐在山间褐色巨龙。我们在窑址旁拾级而上,见到了一些残片和堆积层,黄土里透露出历史的气息。窑外,围绕着的也是宋代匣钵、残片的堆积层。这里,曾经宋代建窑中烧出的次品、残片、匣钵和一些器物。 四周环绕着小山,自然形成一个小盆地,蓝天下,满山的土黄更加醒目。徐子明老师用手指着环绕一圈,告诉我们那些小山坡上,曾经也有古龙窑,它们叫芦花坪、营长乾、庵尾山、牛皮仑,名字特别得像是在拍一出武打的古装戏。 下午,作家们各自采访水吉的传承人和烧盏新秀后。建阳区建窑建盏协会顾问李飞、会长许家有和作家们一同参观了南平市建阳区渡头建盏陶瓷有限公司,并授予南平市建阳区渡头建盏陶瓷有限公司建盏实践基地。昔日繁华的渡船头,此时是少有的宁静,一条长龙窑就在渡口的不远处,它现在正继承着南浦溪曾经有的黑瓷文化。 古语曰:“水火既济而土合”,说的是水与火都成功而协调地起到了作用,泥土就能牢固地结合成为陶器或瓷器了。这样一句话看似简单,但是作家们近距离的接触了建盏,也从采访中了解了烧制一件精美的作品来之不易。 建盏的瓷土、釉料成分特殊,水吉提供了烧制建盏最好的原矿土。走进建盏工匠们的厂房或工作室,我们见到了他们揉泥、拉坯、素烧、成型、上釉……他们兢兢业业,沉静朴实,一心制盏。兔毫因细丝而灵动,油滴因圆点而沉稳,赢得作家们的交口称赞。兔毫、油滴看似静止不动,实则变幻无穷。那黑色底子上丰富多彩的釉面,如夏夜苍穹下的星空,疏星淡 月般闪烁绽放。 “水吉做建盏,人人有一手”,这是来水吉的前一天听一位朋友这样说的。一个产业的诞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水吉建盏行业复兴的态势,就是最好的样本。如今的水吉已是建盏烧制的聚集地,目前从事建盏行业的有1300多家,他们烧制出的作品,多维立体的展现建盏的风采。 历史无法将水吉曾经作为瓷都的辉煌抹去,这个镇还保留着原本的民风民俗、乡音土话。小镇的生活和别处一样,透着世俗的烟火味。但这一片街区,在宋代也许满是茶楼酒肆,也许满街都是赏盏斗茶之人,闲暇之时坐下来,摆上建盏茶具,煮水点茶,一派繁华。 水吉,由建盏所追溯的那街区、那些人、那些事、那龙窑、那渡口,描绘了别具一格又活色生香的建盏文明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