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前就认识周建平了,那时的他,痴迷建盏,在建阳的古街开了一个经营建盏的门店,叫“大宋建窑”。五年前的周建平,还很腼腆、很年轻,话语中有很多的向往和憧憬。五年后的今天,离开了古街的喧嚣,我在他的展示馆里,老盏新茶,香气氤氲,话题聊的还是建盏。他侃佩而谈、娓娓道来。经过了几年的历练,他成熟干练、视野开阔,已经沉稳平和多了。 沉稳平和来自于他的荣誉:2015年5月,“金兔毫”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金奖。同年6月、11月,“油滴建盏”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华艺杯”评比金奖、北京国际文创产品交易会工艺美术“华表奖”金奖,2016年5月,“金油滴建盏”获第十一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2017年4月,周建平被南平市建阳区政府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8年12月,被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 五次上央视 在一个小城,能五次上央视的人,在人们心中应该是牛人了。周建平就上了五次央视:2014年央视王刚主持的《寻宝——走进建阳》,年经的周建平带着他收藏的直径28公分宋代大斗笠建盏和只有4.8公分的宋代小斗笠建盏,在央视第一次亮相,就吸引了许多建盏爱好者的眼球。2016年,周建平又带匣钵老建盏和他烧制的金油滴建盏,参加水均益主持的央视《我有传家宝》栏目。2018年、2019年先后三次走进央视《一槌定音》栏目。走进福建电视台《匠心•建盏》、福建经济频道《双建奇缘,盏定今生》、南平电视台《创业故事》栏目…… 周建平说:“录制《寻宝》栏目时,我带着的是收藏品,而到了《我有传家宝》的时候,我不仅带了收藏品,我还带上了自己烧制的金油滴盏,沉寂了近千年的建盏文化应该传承和发扬。”每一种文明,都需要后代的延续,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继承创新。 周建平用继承的态度去做建盏,最早烧的是“金兔毫”,是按照老盏的器形、一比一的比例来复烧的。他说:“因为古盏在外形上是有其美学构思的,这样能保持建盏的外形美观。”他的“金兔毫”受到了许多收藏者的喜欢。古语说“依天工而开物,观物象而抒臆”,他则依老盏而开物、依老盏而创新,尽量仿老盏的灵魂和风骨。 红袍鹧鸪斑 建阳南浦溪旁一个镇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水吉”。宋代祝穆在其《方舆胜览》卷十一中说:“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水吉后井,宋代的火,在这里燃烧出宋代的文明。周建平正是在后井村长大的孩子。长形如龙的建窑,漫山遍野的匣钵,红中略带褐色的泥土深深吸引着他。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情愫,那就是对建盏的钟爱。这些为他以后从事的建盏收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奠定了丰厚的情感基础。而建盏的收藏也让他广交朋友,在交流切磋之间,不断拓宽视野。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周建平不仅仅停留在收藏上,还要传承和创新。2015年3月登记成立周建平建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了“红袍建盏陶瓷厂”,有了自己的品牌“红袍”。他办厂,进行建盏的生产、研发、创新,遇到困难的时候,就琢磨自己收藏的古代建盏瓷片,希望这些瓷片给他带来灵感。他说:“回忆这样一段历程,欢喜和辛苦交集。” 对建盏的理解和热爱,加上刻苦的学习和钻研,终于有了很大的收获。看似普通的泥土,在他的烧制下,有了灵魂,温润沉静。他和许多的建盏传承人一样,赋予了泥土独一无二的生命。“红袍鹧鸪斑”,就是他现在仿古代鹧鸪斑建盏主烧的茶器,保留了宋盏的韵味,一盏在手,温润厚重,滴釉均匀,且在黑色的底子上仿佛有山中鹧鸪的羽毛斑,美丽高贵。“红袍建盏”的釉里乾坤,仿佛激活了古建盏的生命力,得到收藏者的好评,因此也捧回几个大奖。 建盏展示馆 2017年3月,春日和煦,阳光普照,建阳古街张灯结彩、一派喜气,周建平创办建阳首家个人宋代建窑藏品展示馆开馆。展示馆多维立体的展现建盏的风采,成为建盏文化学习交流的窗口,是建阳丰厚遗产的缩影,重现大宋文化繁荣时代的记忆。这些建盏标本用独特的美丽回报时光与岁月,它们展示了宋人的日常生活、文人雅趣、社会风貌、礼仪习俗等,是活化了的景观。 走近他的建盏展示馆,聚光灯下,一件件宋代建盏标本不失优雅的陈列着,有釉面、器形、底款三类。釉面有兔毫釉、油滴釉、杂色釉;器形有束口盏、敛口盏、敞口盏和撇口盏;底款除了“供御”等字样以外,特别有趣的是还有“周小”或“陈小七”之类。看着这些建盏标本,有“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感觉,它们沉默不知时光,可是人类是知时光的,经过近千年的风雨烟尘,历史的温度,正是通过这些多年来积累搜寻的珍宝保存了下来,让我们感受到温暖,来自中华民族文化的温暖。 我小心翼翼的捧起一块兔毫釉标本,手指尖就像伸向了漫长的时空隧道。我想到了遥远的宋朝,那时有许多瑰丽的语言记下了这些瓷器“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绿地毫瓯雪花乳,不妨也道入闽来”……光阴是釉水,空间是泥坯,我与这些优美的文字相逢。恍惚间,觉得有一朵宋代的之花开起来,开在我的眼前。我把他放在我的鼻梁间嗅一嗅,有大地的香气、泥土的香气、文化的香气。我置身于这样的香气之中,遥想着中国历史上一段瓷器的传奇,闽北这一块土地上火和土的传奇。 展示馆里,一块标本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诗无言,但大美,古朴而丰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