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日清晨,在建阳区黄坑镇塘头村菌农傅金荣的竹荪种植基地,一个个“竹荪姑娘”身着洁白长裙,张开网状菌伞,散发出阵阵清香,20多位村民正在忙于采收、搬运、分拣、烘烤…… “目前是竹荪采收季节,产量很高,我们每天都组织十多名村民抓紧来采,高峰期可达四五十人。”傅金荣说。 48岁的傅金荣曾参与过收购建阳、邵武等地的竹荪,对竹荪产业较为了解。后来,他开始种植竹荪,但因市场行情不好、种植技术不够成熟,产量不高,价格也低,于是他种了一年就放弃了。 2017年前后,傅金荣前往古田县了解市场行情,并观摩了顺昌竹荪种植基地,在这期间他复盘了第一次种植竹荪失败的经历,并总结经验,决定再次种植。 黄坑镇毛竹资源丰富,竹筷生产主体逾百家,产生了大量的竹粉,这为村民种植竹荪提供很大便利。五年前,黄坑镇种植竹荪近200亩,但由于种植技术和烘烤技术不过关,产量一直提不上去,因为收成不好,许多村民纷纷放弃。 “竹荪相较于其他农作物,管理成本小,见效快且收益高,2月底种下,5月底到9月底都可采摘,是致富的好路子,但这些年,我们始终突破不了技术瓶颈。”傅金荣说。 如何产得多、品质好、卖得俏?傅金荣一头扎进了对竹荪种植高产问题的探寻之中。他认真梳理竹荪种植、管理、烘烤的全过程,标注好关键环节,针对性解决问题。同时,一边向古田、顺昌等地菌农请教,一边自己在田里做实验,终于研发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 “每亩要放至少7吨的竹粉,竹粉都要经过50天以上的高温发酵,这样营养才能跟上;田间管理上,一定要注意不能积水,但在采摘期间,田里要开喷灌,保证湿度;晴天和雨天的烘烤温度不一样,要时刻关注。”傅金荣简要介绍了几个细节。 傅金荣的竹荪产量高、质量好,菌农们一传十、十传百,纷纷前来取经,傅金荣都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在他的倾囊相授下,菌农的产量也节节升高,“竹荪土专家”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我这套技术操作性强,尽可能优化每个细节,努力达到最大的收益。目前带动五六户人跟我一起做,种植面积100多亩,产量基本达到每亩干品200多斤,干竹荪每斤售价100多元,大概每亩能赚1万多元。”傅金荣小心翼翼地从机器中拿出烘干的竹荪,包装了起来。 “我跟着傅金荣种竹荪有五年了,他带我去古田和顺昌考察,原本心里没底气,但在他的鼓励和技术支持下,年年大丰收,真像是地里长了‘软黄金’。”新峰村菌农翁文林高兴地说。 随着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竹荪成为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很多村民通常每年3月至5月采茶,6月至9月采竹荪,空余时间还可以去竹筷厂做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日子过得很充实。 为了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特色化,傅金荣去年创办家庭农场,着手建立质量追溯体系,计划创建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你做得好,示范带动效应就强,大家都想跟着你一起赚钱,长此以往,特色农业的规模会越做越大,名气自然就打响了。”傅金荣说。 近年来,黄坑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积极探索“生态+”模式,加强“跨村联建”党建机制,发挥党支部的核心引领作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饶海燕 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