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着挖掘机、旋耕机的阵阵轰隆声,一片片撂荒多年的耕地被摊平、翻新,原本杂草丛生、荒芜的土地变成宽阔平整的耕地,建阳区漳墩镇松源村复耕复种现场一派繁忙。连日来,在松源村石苦云山的复耕地块上,连片70余亩的地里,村民们正按照两行玉米三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要求忙着播种大豆,将原来种砂糖桔的撂荒地进行整治复耕复种,为田野增添新的收获与希望。 作为土生土长的松源村人,松源村党支部书记李兴旺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小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种田,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外出经商,每次看到荒废的农田我都觉得挺可惜。”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今年以来,漳墩镇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把撂荒耕地整治作为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内容来抓。定期召开专题推进会议,对撂荒地整治工作进行分析研判和精心部署,积极动员镇村三级网格力量迅速深入田间地头,对闲置、撂荒土地采用全覆盖“地毯式”摸排,全面摸清耕地撂荒底数,查清撂荒原因,建立撂荒土地整治专项台账。进村入户宣传复耕复种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能手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鼓励农户自主复耕复种。 “刚开始确实比较难,许多农户不愿意配合,复耕复种首先面临的是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的难题,部分耕地因地处偏远或抛荒年份已久,复耕复种成本高,镇域内山广林多,野猪群数量大,多方面压力让村民望而却步。”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采取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等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措施,在资金安排、技术服务等方面严格按照政策进行落实,鼓励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发利用撂荒耕地,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 “每亩一次性最高补助500元!”李兴旺在得知镇党委、政府正在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和流转工作时,主动在村里承包了30多亩耕地。提到今年的大豆收成,他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今年大豆亩产500多斤,收购价是每百斤400元,除去土地流转、农资、人工等成本近600元/亩,加上各种补贴,还能赚5万多元。” 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优选林下经济新模式等举措,在土地“增容积、退低效”上下功夫,在有限空间中“加”出资源,在存量资源上“减”出空间,深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保障中国小白茶文化产业中心项目等省级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截至2022年8月10日,漳墩镇已完成1383.25多亩的撂荒地复耕复种,预计今年可复耕2000余亩,为粮食生产和产业振兴增添新活力。随着复耕复种工作推进,漳墩镇一片片“沉睡”的土地焕发新活力,未来,漳墩镇将统筹兼顾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工作,全面梳理、有序盘整土地资源,大力探索、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牧业绿色高效发展。 作者:余广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