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应李,字希泌,初名棨。登咸淳甲戌进士,调本邑主簿。入元不仕,退与熊禾、胡廷芳讲道于洪源山,居十有二年。后建化龙书院于莒潭,聚徒讲授,学者云集。 ——明嘉靖《建阳县志·卷十二》
化龙书院坐落于莒口镇长埂村西山之麓,刘应李建于元朝初年。刘应李,宋末元初人,字希沁,初名棨,为朱子门人刘炳曾孙、刘填之孙。刘应李年少时庄重聪敏,有良好的家学传承;成年后,拜师真德秀,得程朱理学的真传。宋朝咸淳十年(1274),刘应李中进士,授文林郎、建阳主簿。到了元朝,刘应李隐居不仕。与熊禾、胡廷芳在武夷山的洪源书院讲道论学,山居12年。回建阳后,家有田产的刘应李想,与其将田产传给子孙后代,不如创办一所义学,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刘应李和大家商量建书院并开始选址。他在西山的龙旗源,看到一处悠然清幽的宝地。此地,五座青山环绕,溪流如带,下游,龙门桥横亘着;上游,化龙桥横跨溪上。溪水清澈,山峰灵秀。刘应李说:“这是学者修行学习的好地方。”刘应李建造的化龙书院,中间为正堂,正堂供奉孔子和四配,两旁供奉宋代先贤,堂名为“成德”。正堂前有书院的门楼。元朝的至元二十四年(1287)六月十日落成。刘应李将自己家产用于书院。到书院求学的学生,伙食与考试,与州学、县学一样;考试时,礼聘县丞或者乡里中举、中进士的士人来当考官。平时的讲课,刘应李自己承担。刘应李著有《翰墨全书》《易经精义》《传道精语》。 根据熊禾的《化龙书院记》的记载,化龙书院所处的位置,“龙门桥横其前,化龙桥出于后”,则化龙书院在龙门桥和化龙桥之间。根据县志记载,“化龙桥,在长埂墟”“龙门桥,在莒口”。化龙书院的位置就在长埂与莒口之间的西山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