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文书院,在崇化里书坊。府志云,宋乾道间,朱子建。元大德五年,泉州总府推官张公光祖重建。明洪武二十七年,礼部侍郎、邑人张元略智以岁久倾圮,复为新焉。正统三年,提学佥事高公超修葺,典史廖公荣建前堂、东厅,藏《洪武正韵》诸书板。万历癸巳,长乐陈公省倡修,知县赵公子贞、魏公时应成之。自宋、元、明,蒙上宪允,以本乡牙税自纳正供外,余悉充春秋祀资。旧志云,明万历间知县魏公时应捐俸银三十两,令余彰德购田一十五亩,付生员熊体信司其出入,除输课外,悉为诸生膏火。 ——清道光《建阳县志·卷五》
乾道五年(1169),朱子母亲去世,朱子葬母于建阳马伏寒泉坞,筑寒泉精舍守丧,一边在寒泉精舍著述立说,一边到书坊创办同文书院。《宋史》和朱子的《行状》等书文都没有提及朱子刻印书籍,更没提到他创办同文书院。“士”不与“商”争利,一直以来,儒士不经商,之所以缺乏朱子建同文书院的记录,与“为圣者讳”有关。黄仲昭的《八闽通志》则记载,“宋乾道七年(1171),朱子建之”。 朱子对刻书的质量要求极高,认为是千秋万代的事;朱子的生活困顿,他的著作又有足够的市场,因此,朱子印书有为稻粱谋的目的;朱子刻印书籍,更重要的目的是——保证自己的学术成果不受侵害。 朱子在书坊建同文书院,书院中间是正堂,用来供奉先圣,堂前是书室,用来贮存图书。朱子在同文书院自刻自印《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伊洛渊源录》《程氏外书》等十几种重要著作。 同文书院的主要事务由朱子女婿刘学古、季子朱在打点,门人林泽之(林用中)协理财务。朱子在给刘学古的信中说:“恳有纸万张,欲印经、子及《近思》《小学》二仪。然比板样,为经、子则不足,为四书则有余。意欲先取印经、子,分数以其幅之大半印之,而以其余少半数印它书,似亦差便。但纸尚有四千未到,今先发六千幅,便烦一面印造,仍点对,勿令脱版乃佳。余者亦不过三、五日可遣也。工墨之费,有诸卒借请,已恳高丈送左右,可就支给……”信中,朱子对纸张的使用、刻印的多少、工钱的借支都进行了交代。 朱子的刻书坊并没有具体的堂号,他只是提到“库”。《建阳县志》和明戴铣《朱子实录》称“同文书院在建阳县崇化里书坊”,以“同文书院”指代朱子的刻书“库”实为后人所为。嘉靖《建阳县志》中的一幅《书坊图》便是以同文书院为中心进行构图的。后来,同文书院因遭受兵燹而毁。 元朝大德五年(1302),张光祖重建崇化同文书院。张光祖曾任泉州总管府推官,乡贯不详,《八闽通志》认为他可能就是书坊人,“疑其邑人也”。重建的同文书院规模很大,“逾百楹”。书院上梁时,熊禾为书院撰写《同文书院上梁文》。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礼部侍郎、建阳人张智重建倒塌废弃的同文书院。正统三年(1438),提学佥事高超重修,典史廖荣建造前堂、东厅,收藏了《洪武正韵》等书籍的刻书板。万历二十一年(1593),长乐人陈省提议重修,前后两任的建阳知县赵子贞、魏时应共同将同文书院修建得焕然一新。 从宋朝开始,同文书院一直都受到上司的重视,书坊的税收就有一部分用于书院,另有部分田产,为“诸生膏火”,一直有资金、田产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