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建阳新闻网 > 闽北要闻 > 正文
回到首页
变废为宝 秸秆能种菇
2025-11-04 09:00:55  作者: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秋末的田间,遍野金黄。2日,记者走进位于武夷山市崇安街道松凹村的来福家庭农场,负责人周文福正操控着崭新的履带旋耕机,忙着将水稻秸秆粉碎,为即将播种的大球盖菇铺好“温床”。

“上周刚添置的‘新帮手’效率惊人。你看这些秸秆,像粉末一样。”在刚收割完的田间,周文福停下机器,随手抓起两把秸秆对比:一把是经旋耕机碾压粉碎的,细如麦麸,风一吹便簌簌飘起;另一把则是未处理的秸秆,粗硬且体积较大。“去年用劈草机粉碎,七八个人忙活一整天,才处理一小块地,现在我一个人半天就能搞定几十亩。”

曾几何时,这些秸秆是村民的“心头愁”。“往年,秸秆堆在田里占地方,烧了污染环境,运走又费工费力。”周文福的话,道出了秸秆处理的困境。去年,武夷山启动秸秆循环利用试点,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为载体,探索“秸秆+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种植模式,既破解秸秆处理难题,又让冬闲田“活”了起来。

“秸秆粉碎收集起来,经过20天发酵,就能成为大球盖菇的营养床。”周文福向记者介绍,“播种起垄后,2个月出菇,采摘期长达3个月,亩产约2500公斤。”

据了解,来福家庭农场已流转松凹村温岭后593亩土地,其中127亩用于栽培大球盖菇。按当前产量估算,年产量可达300吨,产值突破100万元。农场还延伸产业链,将部分鲜菇加工成干菇产品,延长保质期,提升产品附加值。

作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来福农场并未止步于“秸秆种菇”。农场通过反复试验,优化“秸秆+谷壳+有机肥”的基质配方,探索秸秆沃土、产业化利用等方向,力求形成一套适配机械化生产、助力后茬作物稳产优质的秸秆还田流程。

“以前村民种菌菇,得跑到外地运竹屑、谷糠做基质,成本高还麻烦。现在家门口的秸秆成了‘黄金基料’。”崇安街道松凹村村书记林远飞笑着算起“生态账”,“秸秆基料化,不仅让村里少了焚烧污染,土地也不板结了,又省下菌菇种植成本,还让村民在农场实现就业,可谓是一举多得。”

“秸秆里富含纤维素、木质素,是制作食用菌栽培基质的天然原料。”武夷山市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周崇珍接过话茬,“而且粉碎的秸秆还田,腐烂后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减少化肥使用量,这对提升农产品品质、守护生态环境,都有长远意义。”

好模式的推广,离不开政策与技术“双支撑”。不久前,当地出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还专门组建了由省农科院等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为农户保驾护航。“去年试种成功后,大家的信心更足了。”周崇珍满怀憧憬地说,“接下来,我们打算拓展秸秆饲料化应用,让‘种养循环’惠及更多农户。”(张筱惜)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