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光泽通过增强高品质蔬菜供给、与知名餐馆合作等方式,带动“春菜经济”升温 东南网4月20日讯(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王玥明 通讯员 元喆翰)暮春时节,尽管天色未亮,可位于光泽县鸾凤乡油溪村的泽熙农业合作社蔬菜基地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只见社员穿梭于菜畦间,将挂着晨露的萝卜、生菜、油麦菜等蔬菜麻利地摘下装筐。很快,采收车满载着这份新鲜准时驶离。仅仅两个小时后,这些鲜嫩的蔬菜就被整齐摆上光泽县新华都超市的蔬菜区。 “叔叔阿姨,尝尝我们的樱桃萝卜,又脆又甜,拿来凉拌更是爽口。”在光泽县新华都超市的“泽兮蔬菜”专柜前,泽熙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傅德斌双手捧着一把红亮如小灯笼的樱桃萝卜,扯着嗓子热情吆喝,“您就放心买,要是不好吃,可以随时来我们基地采摘,采到让您满意为止。” 听得心动的老人纷纷驻足,不一会儿,购物篮里便添上了这抹春日亮色。 走进基地,田垄间茼蒿与苏州青间隔排列,错落有致。傅德斌蹲下身,拨开土层上的稻壳炭,将自己的“生态种植经”娓娓道来:“茼蒿这类菊科作物的气味能干扰害虫的嗅觉,和其他蔬菜套种能减少虫害。而稻壳炭可以保湿、抑草、肥田,这样虽然蔬菜的生长周期较长,但却保留了食材的自然本味。” 远处一丛丛枝叶间,小巧的辣椒初现雏形。“我基本不用氯吡脲坐果,更倾向自然坐果。除了人工授粉,我还养了蜜蜂来帮忙。那边的光泽绿茄,是我去年精心筛选的自留种,果肉软嫩,口感细腻,在福州的餐馆很受欢迎,订单一个接一个。”他说。 如今,不仅线下专柜销量喜人,基地线上的微信小程序、团购群同样人气爆棚。每逢周末,不少家庭还自驾到基地体验采摘。傅德斌设计的“体验式营销”,让不少游客亲眼看见蔬菜“从土壤到餐桌”的全过程,在感受农趣的同时,也对蔬菜来源更放心。 “早年盲目跟风扩种大路菜,吃了大亏。现在,老百姓更关注食品安全,以前‘求吃饱’,现在‘要吃好’。菜要种出特色,人要坚守本心。往后打算再开几家专营门店,把‘泽兮’打造成响当当的生态蔬菜品牌。”谈及未来,傅德斌信心满满。 不远处的武夷绿园蔬菜专业合作社里,白菜、四季青、菊花菜等各类时令蔬菜同样长势喜人。该合作社负责人叶松林介绍,目前上市的春菜有六七种,在光泽中州农贸市场、阳光花园小区等开设了6个直销门店,日均供应蔬菜2000多斤。 与泽熙农业合作社一样,武夷绿园蔬菜专业合作社走的也是“好口感、高品质、生态化、特色化”的路线,既保障本地直供,又与外地知名光泽餐馆的菜品绑定,朝着预订、配送的方向发展。 “以前走规模化量产路线,给大型商超供货,利润不高。滞销时,蔬菜捐送敬老院、福利院都送不完,只能留田。”叶松林感慨,“走量就难控质,所以我们重点保证质量,这样虽然蔬菜的售价比市面同类产品贵10%到15%,但消费者普遍能够接受。” 据叶松林介绍,目前,基地的光泽小萝卜、上海青十分畅销,特别是“明星产品”光泽小萝卜,颇受本地和福州消费者的青睐。“常有像福子家这种福州知名光泽连锁菜馆前来购买。每日清晨,小萝卜等蔬菜搭乘冷链车,3个多小时便能抵达福州,这条合作线已持续近10年。前年,为优化运输,合作社建成200多平方米的蔬菜冷藏分拣包装中心,在智能控温冷库包装蔬菜,大幅降低运输损耗率。”他说。 从土壤改良、种植技术创新到销售模式多元拓展,光泽的“春菜经济”看似规模不大,却以“小而精”的模式契合了“中国生态食品城”的金字招牌,这里的每一棵春菜,都饱含着光泽农人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