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书院——会文书院
2024-05-28 09:54:54  作者:祝熹   来源:《建阳书院考》   责任编辑:


会文书院,详《祠祀》。

——民国《建阳县志·卷六》

 

民国版的《建阳县志》有“会文书院”词条,并说详细信息会记载在《祠祀志》中。很遗憾,《祠祀志》并没有记载“会文书院”。编志者疏漏了。

综合各种资料,会文书院在麻沙水南。

麻沙水南的刘姓为大姓。麻沙所传的《刘氏族谱》有“会文书院”图,前为门楼,主体建筑为会文书院,书院后为奎光楼。

会文书院创建时间不明确。康熙《建阳县志》尚未见会文书院的记载,道光《建阳县志》有记录,但非常简单,只一句话:“会文书院,在麻沙。”道光《建阳县志》成书于道光十二年(1832),则会文书院的创建时间不迟于1832年。民国《建阳县志》还有一条线索:“第二高等小学校在永忠里麻沙保甲局旧址。清光绪三十二年,刘道彰、刘道隆倡设,在水南会文书院。民国七年一月,移入今所。创办人刘捷魁、范际昌、蔡鸿道、刘凤梧、蔡昌龄、刘金镛、罗席珍、陈维新。教室一,可容三十人。自习室十九。”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第二高等小学校成立,校址就是会文书院。

书院的“会文”,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文人相聚谈艺;一是汇成文章。前者,典出《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后者,典出《文心雕龙·熔裁》:“万趣会文,不离辞情。”

麻沙水南的刘氏是否是取“相聚谈艺”或“汇成文章”不得而知,但麻沙镇区通往水南的桥一直称“会文桥”倒是事实。

会文桥,在麻沙街。宋咸淳二年建。明成化二十二年、嘉靖十四年,里人刘天宁相继重建。万历三十七年圮于水,关帝像独存。里人刘朝阳募建,捐置关帝庙田产,载关王祠户。国朝顺治壬辰,毁于寇陈德容之乱。康熙辛酉,知府范承训捐俸,庠生谢锡募建。庚辰,为杉牌冲毁,知县柳正芳捐俸,庠生刘方震、耆民刘茂德倡修。

——清道光《建阳县志·卷二》

会文桥始建于宋代的咸淳二年(1266),咸淳三年(1267)桥成,熊禾撰《会文桥疏》:“九峰山奔冲于海眼,谷陆今见于变迁;会文桥截断于虹腰,溱洧岂容于病涉。矧沙镇为闽中喉舌,且图书凑天下舟车。浮鼋鼍以为梁,日子方能攸济;役鸟鹊而横渡,天孙始克有行。惟神人犹假物以涉川,非达磨曷浮芦而渡水。运斤挥斧,欲飞梁半破重圆;倒廪倾囊,赖长者多勾博施。好事人人出气力,前程步步是亨衢。维新之是图,庶断者复续。春风生笔下,岂无助犀带坡翁;明月满楼前,会有题虹亭岩客。” 那时的麻沙——“图书凑天下舟车”,是为“图书之府”。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