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书院——集贤书院
2024-05-28 09:54:54  作者:祝熹   来源:《建阳书院考》   责任编辑:


集贤书院在崇政里双井村。清光绪四年(1878)建。

——民国《建阳县志·卷六》

溯自明万历间,辇山石,植基址,辟榛莽,构堂楹,纡徐曲折,内立书院,外设社学,无不合形而辅势。

——清易简《集贤书院记》

 

集贤书院在莒口茶㘵的双井村,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建造。内是书院,外是社学。明朝崇祯末年,毁于一场大火。清朝顺治八年(1651)重建。咸丰七年(1857),太平天国军经过,集贤书院被毁,从此一蹶不振。集贤书院延绵两百年,茶㘵的刘家、王家因书院教育而在科举功名上颇有斩获。

清光绪四年(1878),例贡生刘鸣凤、生员王友臣请求修复书院。第二年修成,是三层的楼房,悬挂匾额“集贤门”。门外是池,门内是登瀛阁。登瀛阁两旁是廊房,因为地势较低、湿气较大,于是用木材搭建集贤书院楼,除了教学、读书的教室,还有社仓、祭祀文昌帝君的厅堂、院长的接待室。后堂还有一小厅,祭祀大金山的神灵——因为,书院之所以能建设,社仓之所以有谷物,都是大金山的香火钱粮的资助。

光绪二十二年(1896)夏天,建阳知县易简因为公务来到崇政里,晚上住宿在茶㘵的集贤书院。第二天,刘鸣鷟、王贤友、王骏臣来拜见,让易简为集贤书院写一篇记文。易简看了看茶㘵的东面,草山岩、大金山群峰秀拔,逶迤起伏,连绵几十里,好美的山色。茶㘵属崇政里(含马伏一带)的辖域,不仅山明水秀,还留有朱子、蔡元定等先贤的印迹。见到乡人兴学向善,易简欣然答应,于是撰《集贤书院记》。

光绪三十三年(1907),科举已经废除,王宝仁、王宝玑、王赓翰、刘培基、江辉山、王钦辰等人商议将书院改设学校,称第二国民学校。学校设两间教室,可容40多人;两间教员室,一间校长室一,七间自习室,一间礼堂等,另图书、标本较为完备。遗憾的是,才一年,茶㘵一带的五谷会横行,学校逐渐没落。

民国的《建阳县志》有记载一位集贤书院的山长——傅一梅。

傅一梅,字修梅,号雪邨,建阳县城人。咸丰九年(1859)的岁贡,在晋江、仙游、罗源县当过县学训导,也曾代理府学训导,学生较多。后来,“主讲崇政集贤书院,邑人士多出其门”。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