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书院——朱子·考亭书院
2024-05-28 09:54:54  作者:祝熹   来源:《建阳书院考》   责任编辑:


考亭书院 即朱子祠。在三桂里考亭玉枕峰之麓。中建集成殿,以蔡、黄、刘、真四人配。旁为两庑,为竹林、沧洲两精舍。前为二门,门外之右为道源堂。其左为报德祠,祀历代之有功于祠者。前为碑亭二,又前为大门,为石坊,坊左右为“泰山乔岳”“景星庆云”二坊。殿之后为献靖公祠,上有楼,祀文公远祖茶院公。其最高上一层曰十贤楼,祀濓溪、明道、伊川、康节、横渠、涑水、龟山、廌山、豫章、延平十先生。先是,二门规模卑狭,门以内道源堂为邑宰春秋致祭更衣之所,而集成殿居其后,十贤祠在献靖公祠之旁。嘉庆间,巡抚叶世倬为延建邵观察时,谓其体制不合,乃改建如今式。仍奉康熙四十四年颁赐“大儒世泽”匾额及“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联对于集成殿。

先是,文公父韦斋先生过考亭,爱其溪山清邃,欲居之。绍兴甲寅,文公始筑室以成父志。越五年,四方来学者众,复建精舍于东,曰竹林精舍。旋更名沧洲。前为明伦堂。庆元庚申,文公卒。宝庆乙酉,知县刘克庄始辟祠祀朱子,以蔡元定、黄榦、刘爚、真德秀配。淳祐四年,御书“考亭书院”四字匾于门。元至正间,通守刘伯颜以福建省司事炘之请,修焉。明永乐丙申,圮于水。宣德壬子,知县何景春重建。天顺壬午,御史刘公釪改创。嘉靖丁亥,御史简公霄建庆云楼。辛卯,御史蒋公以诏建石坊于祠前。辛亥,提学宋公衡置铜祀器一百六十斤。万历丙戌御史杨公四知、戊戌都御史金公学曾相继重修,扁其门曰“儒学大成”。是祠原以黄、蔡、刘、真四先生配享。万历乙未,提学徐公即登移蔡居左,而黄次之,刘、真仍旧。国朝顺治十一年十一月,享堂、道源堂、庆云楼、敬义两斋、仪门尽毁,移神主于燕居祠。康熙三十一年,署县事本府同知刘邦彦、学博蓝陈略各捐俸倡建。

——清道光《建阳县志·卷三》

 

考亭书院是朱子晚年的讲学地。

宋绍熙三年(1192),朱子迁居考亭,四方学者云集,朱子在居室的东面筑房舍授徒,初称竹林精舍,后更名沧洲精舍。朱子的理学思想在考亭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并培养了一大批理学精英,一时儒风鼎盛,蔚为壮观。朱子与蔡元定、黄榦、蔡沉、刘爚、李方子、陈淳等人,溯源洙泗,传承伊洛,由此形成“考亭学派”(即“闽学”“朱子学”)。朱子去世后,宝庆元年(1225),建阳县令刘克庄在考亭书院遗址上建祠纪念。淳祐四年(1244),宋理宗御书“考亭书院”匾额,始称考亭书院。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颁赐考亭书院“大儒世泽”匾额和“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对联。书院之建及重建、变迁的历史,兹录于下。

 

宋朝

宋绍熙二年(1191),朱子卸任漳州知州,来到建阳暂住童游桥头,同时在考亭购买旧屋改建。第二年,旧屋改建完工,朱子正式定居考亭。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到考亭求学,朱子于是建“竹林精舍”以教学,后更名“沧洲精舍”。从绍熙三年至庆元六年(1192-1200)前后约八年时间,朱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考亭讲学和著述。蔡元定、黄榦、刘爚、叶味道、蔡沉和陈淳等一大批门生聚集在考亭,研经读史,上承孔孟,发扬二程,由此形成“考亭学派”。庆元六年(1200),71岁的朱子病逝于考亭,书院不久荒废。

宝庆元年(1225)秋,莆田的刘克庄到建阳任县令,决定在精舍的旧址上建祠堂祭祀朱子。次年(1226)祠堂落成,主祀朱子,朱子的门人黄榦配祀。朱子的谥号“文”。刘克庄将祠堂取名为“文公祠”。此为考亭祭祀朱子的开端。

淳祐四年(1244),宋理宗赐“考亭书院”御书匾额。此为考亭书院之名的开始。

咸淳九年(1273),考亭建“文公阙里”牌坊,朱子“考亭”与孔子“阙里”并称。后来“文公阙里”改称“南闽阙里”,与“东鲁阙里”对应。

元朝

元朝至元二十五年,岁戊子1288),建宁府通判逢辰、建阳县令郭瑛扩建考亭书院,确立配祀黄榦、蔡元定、刘爚、真德秀4人的规制。增田500多亩,祠田的田租收入可用于祭祀,还可以供养前来学习的学生,考亭书院得以兴盛。此次改扩建,熊禾撰《考亭书院记》记其事。记文中未见年号,只写“岁戊子”,许多志书将熊禾的记文置于虞集的记文之后,以为戊子年为1348年,误。

元朝至正元年(1341),建宁府通判刘伯颜应朱子五世孙朱沂之请,修建考亭书院,新修“文公祠堂”,虞集撰《考亭书院重建文公祠堂记》。

 

明朝

 

明朝永乐十四年(1416),建阳特大水灾,考亭书院被大水冲毁。宣德壬子年(1432),建阳知县何景春重建考亭书院。天顺六年(1462)推官胡缉重修,朱子八世孙朱洵首先响应,邑中士人慷慨解囊相助。书院“中为明伦堂,堂前为厅事,后为诸生宿舍”。此外,胡缉重建当年朱子的“天光云影亭”,并撰铭文,在亭中立“半亩方塘”诗碑。

永乐元年(1403)后,以一省为一道。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每年以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这些巡按御史官来到福建经过考亭时,瞻仰拜谒。由此,形成了明代御史官不断重修考亭书院的记录。

正德六年(1511),侍御史贺志同巡按福建来到考亭书院,感觉明伦堂左边的夫子(孔子)燕居祠格局太小,发下文告,要求扩建;在右边建朱子燕居祠。林俊有记文——《晦庵朱先生燕居记》。

正德十一年(1516),侍御史胡文靖建“景星庆云”和“泰山乔岳”坊。

正德十三年(1518),侍御史程昌、王应鹏感觉夫子(孔子)燕居庙位置不对,于是移建明伦堂前,又在竹林精舍“奉安文公燕居”——祭祀朱子。

嘉靖六年(1527),御史简霄在明伦堂后增建庆云楼。

嘉靖十年(1531),御史蒋诏建“恩荣”石牌坊,牌坊立于考亭书院门外的“景星庆云”和“泰山乔岳”牌坊之间。

万历十四年(1586)御史杨四知按闽,见考亭书院年久失修,奉请恢复书院,获准,杨四知修葺祠堂,重新饰像,书院焕然一新。

万历二十三年(1595),提学徐即登到考亭,看到朱子配祀的黄榦、蔡元定、刘爚、真德秀四人,认为蔡元定对于朱子之学的贡献,位在黄榦之上,将配祀的四人重列顺序——蔡、黄、刘、真。

万历二十六年(1598),都御史金学增重修考亭书院,为大门题匾“儒学大成”。

清朝

清朝顺治九年(1652),建阳的农民起事,陈德容率众攻打建阳城,十一年(1654),考亭书院毁于兵火,“泰山乔岳”“景星庆云”二坊先后倾圮。康熙三十一年(1692),建宁府同知代理建阳县事的刘邦彦重建考亭书院。此次重建花了六年时间。康熙三十九年(1700),知县柳正芳进行扩建。当时,建阳教谕蓝陈略亲历了刘邦彦与柳正芳重建考亭书院之事,蓝陈略入京后,特别请户部左侍郎王绅作记文记录此次重修。

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颁赐考亭书院“大儒世泽”匾额和“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对联。

康熙五十一年(1712)诏升朱子配祀孔庙,位列十哲之次。此外,康熙皇帝还先后谕敕“知光地者莫若朕,知朕者亦莫若光地矣”的宠臣李光地编纂《朱子大全》《性理精义》等理学巨著颁行全国,尊崇朱子理学较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考亭书院进入鼎盛时期。

乾隆初年,朱子考亭十七世裔孙朱殿玉将朱氏不肖子孙卖掉的《韦斋集》和《朱文公文集》书板赎回置于考亭书院中。

嘉庆二十四年(1819),观察使叶健庵按巡到建阳,目睹考亭书院“倾剥状”“愀然伤之”,决定兴修,得闽浙总督董教增批准重修,集成殿外两庑改建为沧洲精舍和竹林精舍,又建报德祠、道源堂、碑亭等。

道光丙午年(1846),朱子考亭二十一世裔孙朱人骥与族叔枫元和族弟绳祖整修考亭书院。

道光二十八年(1848),福建学政彭蕴章嘱咐建阳的学官重建考亭书院,冬,书院重建完成,彭蕴章到建阳参加落成典礼并到黄坑拜谒朱子墓,立朱子墓道碑。如今此碑立于碑亭内,碑高3.3米,中间刻书“宋徽国公文公朱子墓道”,上款为“道光戊申孟冬”,下款为“资政大夫升学使者彭蕴章敬题”。

咸丰七年(1857),建阳、顺昌等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事,农民军称红巾军。闽北的红巾军到江西联系太平天国杨辅清,石镇吉部。太平天国以数十万军进福建,攻占光泽,又据建阳城。考亭书院毁于兵火。经朱人骥等考亭裔孙的申请,同治九年(1870)考亭书院重建,民国时期的《建阳县志》记载了此次修建后的规模:书院中为集成殿,殿前两庑为竹林、沧洲两精舍。前为二门,左为报德祠,右为道源堂。再前,左右各碑亭一。大门外为“恩荣”考亭书院石牌坊和“泰山乔岳”“景星庆云”二牌坊。大殿后为启贤祠。

1918年,朱子考亭裔孙朱剑南发起捐资重修考亭书院,他的朋友倪寿朋为作《重修考亭书院记》。考亭书院内,原有训蒙塾馆作为教学的机构。

1919年,朱闽、陈冠三、朱学谦、朱道南发起,在考亭书院创办建阳县第六国民学校。

1940年秋,在考亭书院内创办建阳县立初级中学,建阳县县长胡福相兼任校长,招收一年级新生107人,分为两个教学班。当年九月十五日,在考亭书院举行朱子诞辰810周年官祭,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任主祭官。1946年,因考亭书院离城五里多,交通不便,迁建阳县初级中学于建阳城区北门小学内。考亭书院办学中断。

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即的土地改革运动,“考亭书院”充公成为了集体财产。

1958年大跃进时期,考亭书院成了考亭大队的公共食堂,后来又成了大队的养猪场、牛栏。

1965 年冬,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工作队进驻考亭大队。在工作队的督令下,考亭大队拆除考亭书院, 仅保存考亭书院“恩荣”石牌坊,1966年西门电站建成蓄水,牌坊在洪水季就被浸入水中。1984年,由省政府拨款,将“恩荣”石牌坊移至考亭书院后面的玉枕山。

1989 年清明节,建阳和建瓯的朱子后裔代表赴黄坑祭扫朱子墓,并在黄坑乡政府召开会议,成立朱子后裔联谊会。着手研究考亭朱氏宗族史,并发出《为成立朱子后裔联谊会敬告海内外朱子后裔书》发动世界各地的朱子后裔参加朱子研究。为整修朱子墓, 修复考亭书院等朱子遗迹向海内外朱子后裔筹募资金。

1990 年4 月4 日(农历三月初九)是朱子逝世790 周年纪念日。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闽北闽学研究会、朱子后裔联谊会在建阳县组织朱子逝世790 周年纪念活动, 300 余人参加了朱子学术研究报告会,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瑞熙、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朱杰人、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其芳等专家学者应邀在会上作学术报告。同年10 月,闽北闽学研究会成立五周年时,在武夷山召开第五次闽学研究年会,评选闽学研究的先进集体和优秀闽学研究论文。参加这次国际学术会议的代表包括美国、法国、日本和韩国的代表在内,全国20 多个省( 市)的专家学者共260 余人。参加这次会议的韩国朱子后裔、韩国新安朱氏中央宗亲会会长朱昌钧一行10 人到建阳考亭瞻仰了“恩荣”石牌坊。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工作,建阳县人民政府邀请闽、粤、赣三省的朱子后裔20 余人到建阳商讨修复考亭书院计划。

为迎接世界朱氏联合会第三次世界代表大会在武夷山市召开,建阳市人民政府修复朱子遗迹,1997 年10 月平整了待建考亭书院的山地,四架推土机将玉枕山推出三层平台,共千余平方米。10 月16 日,参加世界朱氏联合会第三次世界代表会的代表,包括9 个国家和10 多个省市的朱氏后裔以及专家,学者300 余人到考亭参加重建文公祠的奠基仪式。当天晚上,建阳市领导与朱昌钧等人共进晚餐,商讨修复朱子遗迹等问题。1998年,建阳市政府与韩国朱子后裔共同出资重建朱文公祠。当时的文公祠为单体建筑,规模较小。

2012年秋,建阳市委、市政府制订了重建考亭书院的规划。2017年夏,在中共建阳区委书记杨新强、建阳区政府区长魏敦盛的主持下,考亭书院重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主体工程2018年秋建成,2019年秋,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总体规划占地面积230亩,总投资1.8亿元,完成的第一期工程为60亩,总投资1.21亿元。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自嘉靖辛卯(1531)所建的考亭书院古牌坊始,依次新建沧洲精舍门楼、道原堂、集成殿、庆云楼,此为纪念、祭祀区;南面建勉斋堂,为管理区;北面建燕居庙、清邃阁,为展示区、研学区。集成殿的负一层VR场景体验中心、学术报告厅作为开展各类教育培训的场所。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