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溪山书院,即叶文修公祠,在崇泰里后山。宋儒叶文修公味道讲学之所,原为精舍,宋理宗改建书院,其旁二坊,曰“道学传心”“斯文缵绪”。明洪武丁卯,知县郭伯泰重修。万历庚辰毁,乙酉题复。癸巳,知县叶大受始移建崇政里社洲。清嘉庆间,巡抚叶公世倬为延建邵道时,重建今所。 ——民国《建阳县志·卷八》
溪山书院是宋代叶味道讲学之所,位于莒口镇后山村,今废。 查阅《叶氏族谱》,书中的插图标示叶味道所建的溪山书院在后山村的总管庙侧。后山村的总管庙还在,位于后山村尾。 叶味道(1167-1237),名贺孙,字味道,更名知道,以字行,祖籍浙江永嘉,是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的第三子。叶味道遵承父命来到建阳,师事朱子。一天,叶味道到后山村游赏,只见群峰凝翠,前后环绕,文气荟萃,溪水逶迤,非常喜欢,起了卜居后山的念头。 徐清叟的《创建溪山精舍记》所记的创建时间为淳熙甲辰(十一年 1184)春三月(另熊圭的《重修溪山书院记》则为淳熙十六年(即1189年),叶味道在后山购地建书院,与士友讲道辩论,名声日著,往来的文士越来越多。叶味道扩大书院的规模,门庭堂宇,渐有气象。 庆元二年(1196),叶味道参加科考,因坚持理学而被黜落,回到后山,他取出朱子为其亲书“溪山”二字,制成匾额。悬挂的书院门上。 庆元五年(1199)夏,叶味道在溪山精舍的中堂题“讲道藏修”四字匾。中堂两旁又建起两座讲堂:左边为“道脉传心堂”;右边为“明解正学堂”。一时士人云集,群贤毕至,蔡沉、蔡渊、刘炳、黄榦、真德秀、陈孔硕、童伯羽、张洽等人,相聚一堂,讨论讲解。宋嘉熙元年(1237)五月,宋理宗鉴于叶味道有功于理学,敇精舍旧址建溪山书院。旁建两坊,曰“道学传心”与“斯文缵绪”。 嘉熙元年(1237)五月,宋理宗御赐墨书的“恩光”匾,匾悬于正堂。叶味道又在正堂后立“祀祖堂”,以供奉先祖先考;整个祠堂又悬“读书肆业堂”的匾,祠堂可以教诲子弟,培育人才。 明洪武二十年(1387)知县郭伯泰见到溪山精舍破败,倡议重修,次年竣工。书院规模为:中堂五十余槛,祭祀叶味道。左建“道源堂”,祭祀朱文公先生和四配;西建“宗源堂”,读书肆业的场所。建宁府知府芮麟书写“溪山书院”四大字为门额。熊圭撰《重修溪山书院记》。 正德间(1506—1521)巡按御史贺泰在故址上重建,中间建大堂,供奉叶味道,配祀是味味道的儿子叶采,左右建有廊庑,前为大门。嘉靖五年(1526)御史杨瑞,委托县丞陈崧重修。嘉靖十三年(1534),巡按御史方涯重建书院。嘉靖十五年(1536),巡按御史白贲划拨寺田八十亩租谷以供养书院。 溪山书院的不断重建与重修,却一直没有重立“道学传心”与“斯文缵绪”的牌坊。嘉靖十年(1531)春,分巡建宁道的张俭认为牌坊是“传道者赤帜”“望道者指南”,有标志性的作用,于是知县薛宗铠负责,由县丞司马懋具体落实,两座牌坊不到一个月就重建起来了 明万历八年(1580),溪山与横渠、廌山、瑞樟、庐峰、云庄六所书院同时裁撤。万历十三年(1585)修复。万历二十一年(1593)知县叶大受始移建莒口社洲村。 嘉庆二十二年(1817),分巡延建邵道的叶公倬巡视部署到建阳,见到其他朱子弟子的书院都已修复,有专门祭祀的祠堂,叶味道的仍然废弃,于是召集叶氏族人,劝募修复资金,建议重建。第二年春季竣工,仍在后山原址。巡抚叶世倬写记文。清末堂宇失修。民国元年(1912)十月焚于火。 另据民国《建阳县志》卷十一记载:“叶味道先生祠在禾平里郑坊,即溪山书院。”。溪山书院莒口镇后山村一座、莒口镇社洲村一座,还有麻沙镇长坪村一座,前后有3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