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书院——游酢·宝应书院
2024-05-28 09:54:54  作者:祝熹   来源:《建阳书院考》   责任编辑:

宝应寺在崇化里。唐咸通间建,宋游文肃葬先茔于此。又名宝应书院。原籍田三顷三亩九分五厘,又祀田十五亩正。

——道光《建阳县志·卷十九》

绍圣三年(1096)丙子,公四十四岁,官齐州;十月,丁父忧,解官居制。四年(1097)丁丑,公四十五岁,在制,葬大中升叔于宝应寺山。

——《游廌山集·卷四·年谱》

宝应寺在书坊的宝应山上,是游家祖坟地附近的家庙,游酢“葬先茔于此“,45岁时,游酢安葬他的父亲游潜(字升叔)在宝应山。

因此,宝应山上的宝应寺也兼有书院功能,是游氏家族书院,是游酢少年时读书处。宝应寺因此也叫宝应书院、宝应寺读书堂等。

北宋元符元年(1098),游酢46岁,守丧期间,筑廌山草堂,著《论孟杂解》《中庸义》。

元符二年(1099),游酢47岁,正月,守制期满,调任泉州签判,此时,他在武夷山五曲筑水云寮,讲论传道,著《易说》《诗二南义》,直到元符三年(1100),48岁的游酢才赴泉州任,十一月,宋徽宗赵佶即位就召游酢入就任监察御史。

据福州才子徐𤊹《红雨楼题跋》记载:“庚子岁,建阳令魏公命修县志,将以游、刘、朱、蔡、熊作五世家。游氏子孙钞录祖先事实,送余采择。廌山先生为吾闽道学之祖,其所著作固不止此,特百之一耳。仁和张孝廉蔚然曾借录一本。乙巳孟夏,徐惟起记。鎔按:柯维骐《宋史新编》曰:曹能始云,‘公与龟山同在程门立雪,诗散不全,乃其子孙于谱牌中录出,以应县官之求。时知县事者魏公时应,延徐兴公修志,以游、刘、朱、蔡、熊五大儒为世家。而廌山尤为建阳理学之倡,其有功于吾闽邹鲁,固宜龟山并传矣。公生在禾平里,读书宝应寺,今俱置有祠田。而葬则从治命,在南直隶含山县之车辕岭。公曾以朝奉郎出知和州云’。”(陈世镕《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征录·上》)

徐𤊹博学多才,对地方文献很熟悉,先后三次参加《福州府志》编修工作,还修撰《雪峰志》《鼓山志》《武夷志》《榕城三山志》等。徐𤊹对建阳也相当熟悉,自然是了解游酢的。建阳要修县志,将游酢家族、刘爚家族、朱子家族、蔡元定家族、熊禾家族当成“世家“载入县志,游酢后人将游酢的著作送到徐𤊹那里请他选择,徐看到著作如此之少,感叹道:游酢是福建的道学之祖,著作如此之少,只是百分之一罢了。

徐𤊹所在的明代万历年间,游酢存世的著作就已极少,但那时,游酢少年读书的宝应书院仍然还有祠田。

游酢留下的诗作中,有两首与宝应寺有关。

游宝应寺

崒嵂三峰带白湾,谁开兰若翠微间。

竹床云懒禅心定,草径苔荒屐齿斑。

天入碧岚成玉宇,鸟飞青嶂出尘寰。

此中即是蕊珠境,遮莫闲吟一解颜。

另一首是游酢重修读书堂后,因怀念程颢而作:

宝应寺读书堂成因怀明道先生

桥西积雪度新晴,卜筑茅堂快落成。

郁郁奇花铺野趣,关关好鸟和书声。

春浓岚色无边景,水净天光彻底清。

记得程门窗草绿,至今遐想每驰情。

宝应寺的环境极幽雅,游酢称之为“蕊珠境“,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书声朗朗响起。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