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历史沿革 建阳历史上佛教始于西晋,盛行于唐朝,及至清朝逐渐衰落。在县城东南建成建阳县最早的一座佛寺——水陆禅寺。唐朝大中年间(847-859年),在城区登高山建成全县规模最大的佛寺——开福寺(又名五福寺)。据明朝嘉靖《建阳县志》载:从两晋到明弘治间(1488~1505年),建阳县佛寺共有192座,其中131座建于晋唐,占佛寺总数的68%,其中莒口圣迹寺,于唐末由左仆射(左相)翁郜撰写碑记。由于年久失修,这些佛寺大都倒塌。唯有北宋天圣二年(1018年)在县西登高山南麓建成的隆教禅寺,几经修茸,直到抗日战争开始之后才被拆除。 据民国13年(1924年)统计资料,当时建阳佛寺有48座。民国31年闽北的建阳、建瓯、南平等10个县的佛教徒参加在建瓯县光孝寺成立的建南十县佛教会。抗战胜利,许多县纷纷成立佛教会,当时建阳县未建立佛教会。翌年,在水吉成立中国佛教会水吉县分会。 建国后50年代,建阳县有佛教活动,但一直没有统一的佛教组织。据1954年11月统计,全县城乡有佛寺28座。1963年3月,县政府有关部门首次主持召开建阳县佛教徒代表会,号召全县佛教徒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文化大革命”10年中,全县佛寺大都被破坏,僧尼被迫还俗,仅有少数人秘密进行佛教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宗教活动开始恢复。1981年9月,县委统战部召开学习座谈会,进一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从1984年开始,年年召开佛寺生产管理会议,建阳佛寺走上了农禅并重的发展道路。此后,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水吉的隐峰寺、大觉寺和小湖的庆安寺等寺相继开放,使佛寺成为旅游胜地。1987年6月3日,建阳县佛教协会成立,水吉隐峰寺住持图诵法师任会长,参加这次佛教徒代表会议的26位代表来自城乡18座佛寺。代表会议通过《建阳县佛教协会章程》和《建阳县佛教徒爱国公约》,选举产生建阳县佛教协会第一层理事会,加强了对全县佛寺的管理。1990年12月24日,建阳县佛教徒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和特邀代表38人,来自21座佛寺。会议讨论修订有关佛教、佛事的规定和制度;改选县佛教协会理事会,图诵法师连任会长。1991年4月22日,县佛教协会召开全县佛教工作会议,有65位僧尼、居士参加会议,进一步落实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促进建阳县佛教事业的发展。 二、主要佛寺简介 大觉寺 原名大觉庵,座落水吉镇东南12华里的佛山山麓。相传始建于宋末元初,现有僧尼4人,居士5人。该寺的大雄宝殿建于明万历五年(1617年)。1983年7月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12月经批准正式开放。近年来,修成上山标准公路,山门前新修108层石阶,佛寺也全面装修,建筑堂皇,为建阳旅游胜地之一。 隐峰寺 俗称吴山庵,座落水吉镇西南20华里的良源村附近。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七年(1868年)所建,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现有住僧、居士、杂务等23人。1984年9月经批准正式开放,为建阳旅游胜地之一。 圣迹寺 位于莒口乡莒口村旁佛迹岭山腰(距莒口4华里)。1世纪中叶,唐代高僧马祖道一禅师辟寺于此,开福建省禅宗之始。唐咸通年间(860~874年)邑人翁郜疏请建佛寺距今千余年。现有建筑为乾隆 27年(1762年)遗物,有重建佛寺碑记一方。1989年修通公路,小车直通寺前。1990年建斋堂一座,1991年建造目前全县最宏大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有僧尼、居士11人。1992年10月经批准正式开放。 庆安寺 在小湖乡祝中村,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1984年9月经批准正式开放。现有僧尼、居士7人。 如是寺 在崇雒村东南15华里的莲源山上,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修,光绪22年(1896)修,“文化大革命”中遭严重破坏,1980年开始修复。有僧尼,居士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