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风尚
2023-03-09 17:06:34  作者:   来源:建阳县志   责任编辑:


一、饮食

建阳县历来以米饭为主食。一日三餐,喜吃干饭,只有老幼或病人间或吃稀饭。此外较多食用的是大米复制品,如米粉、米糕、粉干。面食不多。在乡间,农忙季节有一日吃四餐、五餐的习惯。传统的干菜有腌菜、菜干、腐乳、熏肉、豆腐干、笋干、香菇等,在历史上很有名。酒宴一般是48碗,外加蛋糕、糖饼、烧卖、凉糕之类作点心。从古以来,普通饮用的是家酿红酒。逢年过节,招待客人用冰糖茶水。

建国后,仍以米饭为主食。70年代以来,面食不断增多,副食品的花色品种多样化,食品质量趋于精细,粗粮基本上被淘汰,肉食性食物逐年增加,菜肴比较讲究烹调技术。1958年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名酒名菜,更加讲究烹调技术,从饮家酿红酒、喝茶,发展到饮用啤酒、可乐、雪碧、果啤、矿泉水,饮食习俗大为改变。


二、服饰

明朝时,建阳县男女都束发;清朝时,男子改头顶蓄辫。

民国时期,男子剪辫子,女子开始有剪短发的。男女一般都穿大襟短衣或直襟布扣短衣,大裤头的长裤,不衬内裤。穿布底鞋、戴布帽,雨天穿木屐鞋。少数有钱人家、穿绒面布鞋、 绣花鞋、胶鞋、皮鞋。男穿长衫,有的外加马褂、戴瓜皮帽或礼帽;女穿旗袍,有的穿裙子。但不论男女,服色都较单调,一般穿黑色、兰色,女的外加月白色,其它颜色极少,只有女童、新娘才穿红、绿、花布衣裤。自民国24年(1935年)公务员穿制,城市中的男子有穿西服或中山装的。男子一般理光头、平头;女子未嫁留辫,出嫁梳髻。孩子有项饰,戴银项圈,手、脚也有戴银镯子的。富有人家的女子有金银首饰。

建国初,流行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文化大革命”。期间流行草绿色军装,女的多穿列宁装与草绿军装,服色单调。改革开放以来,西装、夹克衫等款式新颖的服装充满市场,尤其是妇女裙服,花样翻新,琳琅满目。列宁装、青年装等服式逐渐被淘汰,只有一些老年人仍穿旧式服装。针织运动服盛行,常作外衣穿。


三、居住

建阳县住房,历来城乡差别较大。民国及其以前城镇多木结构的平房,斗砖墙,屋顶盖瓦,大部分有上下厅,仅在主要街道偶尔可见二层楼房。在乡间,大多木结构平房,以四楹为主,一般以土筑墙,屋顶盖瓦。在较偏僻的山村有少量茅草房、竹瓦房,或杉皮盖顶的棚户。床板取单数,忌四块、六块、八块。

建国后,砖木结构的瓦房增加。在城镇,由于地皮缺乏,不断向高层发展。钢骨水泥结构的楼房相当普遍,并逐渐发展到乡村。改革开放以来,城区经过整顿市容,拓宽路面,主街道两旁一般都建高层楼房。住宅区逐年改建楼房,并向高层楼房发展,要求有厅有室,有卫生设备,讲究水电设备的配套。


四、行乘

民国及其以前,一般人外出是步行,有钱人家用轿,也有乘坐独轮车的。封建时代的女子多在家中,要求“走不动裙,笑不露齿”,行动受到极大的约束。男子外出远游,大多坐木船、竹排,偶尔有人骑马。民国时期有坐黄包车的。

建国后城乡自行车日益增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汽车、小轿车、三轮摩托车、黄包车、轻骑、摩托的数量大增,外出动辄坐车。凡有公路的地方,里程相距超过5公里,都是乘坐各种车辆,少有人徒步行走。近年,在城(镇)盛行黄包车、或三轮摩托车。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