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2022-12-28 08:57:16  作者:   来源:建阳县志   责任编辑:


一、原始瓷器

原始青瓷豆

1986年小湖乡小湖村山林仔遗址出土。共2件,其中一件为唇沿外卷,深盘,底近平,折腹,下腹璧斜直,喇叭口,矮圈足。釉色呈米黄色,部分剥落。盘径16.6厘米,足径7.5厘米,高7.7厘米。另一件为唇沿外卷,深盘,底下凹,折腹,下腹壁斜直,吱叭口,矮圈足。釉色呈米黄色,部分剥落。盘径14厘米,足径6.6厘米,高6.7厘米。

原始青瓷盘 

1985年小湖乡山林仔遗址出土。尖唇,直口,微鼓腹,布数道细弦纹,深腹底下凹,足上部有一道凸梭,圈足较深。盘径13厘米,足径10.4厘米,高5.8厘米。


二、南北朝瓷器

青釉小碗 

南朝。1982年徐市乡出土。直口微鼓腹,腹下内收,小平底施釉不及底,且剥落严重。口径8.7厘米,底径4.5厘米,高4.2厘米。


三、唐代瓷器

青瓷双耳罐

1983年徐市乡唐墓出土。口沿外撇,短颈,圆溜肩,腹下收内,小平底肩部饰对称双耳。釉色呈米黄色,且不及底。器身较丰满。口径7厘米,底径5厘米,高7.5厘米。

青瓷灯盏

1985将口唐遗出。敝口曲小平底内凹;器内有一小钮,为系灯芯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不及底。内、外底均留有支钉痕迹。为典型的唐代器物。口径10.5厘米,底径4.2厘米,高4厘米。


四、宋代瓷器

青白瓷瓜棱形执壶 

1983年徐市乡出土。敝口,短颈,丰肩,鼓腹,小圈足。胎釉结合较好,火候正常。壶把已残。口径11.5厘米,底径 10.5厘米,高 22 厘米,白瓷水注 1984年县城关水南出土。撇口,短颈,丰肩,腹下内收,小圈足。胎色灰白,质地较细腻。口径6.3厘米,底径6厘米,高6.6厘米。

建盏 

系著名的宋建窑产品。器型有大、中、小型之分,敝口、束口和漏斗状之别。釉色有漆黑发亮的“绀黑”,也有黑中闪现金黄、银白色纹脉的“金兔毫”、“银兔毫”,还有名贵的“油滴”、“鹧鸪斑”及极罕见的“曜变”(现为日本国收藏)等。胎骨坚硬,扣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施釉皆不及底,且往往有挂釉现象。建盏为宋代饮茶用具,部分产品进贡宫廷,并流传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弥足珍贵。大型器口径达18~20厘米,小者口径6~8厘米。

青瓷带盖多嘴瓶 

1981年麻沙镇宋墓出土。瓶盖作宝塔式,瓶口略外折,圆溜肩,鼓腹,腹下内收,圈足。器身有规律地分布五排突出的尖嘴(俗称角),釉色青中泛黄,胎釉结合欠佳,有剥釉现象。大者口径14厘米,底径9.2厘米,高33厘米;小者口径7.5厘米,底径6.5厘米,高25厘米。


五、元代瓷器

青瓷双耳环福寿瓶 

1989年浦城县征集。口沿外敝,束颈,溜肩,扁腹,腹下内收,浅圈足;颈、肩部有一对称耳,耳中各套一环。腹部模印“福”、“寿”两字。口径4.2~4.8厘米,底径4-4.6厘米,高 11厘米。


六、明代瓷器

青花花鸟碗 

1982年崇雒乡明代窖藏出土。口沿外敝,微鼓腹,圈足较深。碗外腹绘花鸟图案。口径11.5厘米,底径55厘米,高6厘米。青瓷三足炉 1989年征集。唇沿外敝,圆鼓腹,扁足。釉色青中泛灰,施釉不及底。口径15厘米,底径11厘米,高85厘米。


七、清代瓷器

六角青花瓶 

1982年徐市乡征集。口沿外折,束颈,直腹,小平底。瓶身饰青花山水图案,用笔工整,口径11.5厘米,底径11厘米,高 36 厘米。

青花笔筒 

1982年征集。敝口,圆直腹,浅圈足。装饰内容有花草、人物等。口径8.5厘米,底径7厘米,高20.5厘米。

青花人物盘 

1982口内纹饰内容有人物、飞鸟、小桥、流水等,边饰缠枝花纹。口径22.5厘米,底径13厘米,高2厘米。

十八罗汉白瓷碗 

1985江西景德镇征集敝口,深腹,足较深。胎质洁白细腻。腹壁模印“大清康熙年制”款。为清代晚期作品。口径21.2厘米,底径85厘米,高12.5米。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