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盏之审美
2022-12-28 08:55:21  作者:谢道华   来源:《建窑建盏》   责任编辑:

有人说,黑色是颜色的尽头,笔者加认为黑色是颜色的最高境界,是最沉稳、大气的颜色,给人以宁静、庄重之感。以铁为着色元素的黑釉瓷在我国有悠久的生产历史,东汉时期的浙江上虞窑就已经烧造黑釉瓷,其后是东晋时期的浙江德清窑。至唐代,黑釉瓷的烧造始成规模,主要集中在陕西的耀州窑及河南的现县、鹤壁、郏县、密县、安阳等地,当时黑釉瓷的面貌朴实单一。入宋以后,黑釉瓷有了飞跃的发展,从而达到鼎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坐落在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的建窑更是把黑瓷推向了历史的高峰,完全打破了唐代中国瓷坛“南青北白”的单调局面。宋代建窑的工匠们成功地开创了在碗(盏)黑色的底轴上烧制兔毫、油滴、鸪斑、曜变,以及植红釉、酱绿釉等诸多釉色,大巧若拙、大雅若俗,极赋欣赏价值。

建盏釉面色泽沉静典雅,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同时,纹理变幻多样,可谓“入窑色、出窑万彩”,无一雷同、有如神助,似为“窑神”之作,极符合宋代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情趣。

建盏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踌,含铁量较高。在高温熔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纹脉。这些轴面纹脉与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自然变化的结果,陶瓷工艺界称之为“窑变”。民间工匠技师利用多种控制手法,使得结晶釉成了铁系色釉中装饰手段最丰富的一种高温轴,这不能不说是劳动人民的天才创造。建窑首创的兔毫等结晶釉变化莫测,博得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赞颂,宋微宗及大文豪苏东坡、黄庭坚等都有大量诗文赞美它。

建盏釉层普遍较厚,轴汁肥润:器物外壁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圈足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于流动,故器物外壁往往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带有一种粗率自然的亲切感,沉稳中多了几分灵动之美,更能触发人们的无穷遐想。建盏的釉面玻化程度很高,温润而不扎眼,给人以庄重宁静之感。宋代是一个理学文化主导的时代,这种时代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平静柔和的心绪意境。建盏所散发出的端庄而略带神秘的美感,正迎合了宋代的审美意识,给人们留下观赏不尽、回味无穷的感觉。宋人审美崇尚极简主义,尊重每个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建盏外壁的“釉滴珠”等在他们眼里都是缺陷美建盏釉色丰富多样,对其轴面纹理的命名尤其是鹧鸪斑的认定,陶瓷界尚有争议,目前比较通行的分类大致将宋代建盏的釉色分为乌金(黑)、兔毫、油滴、鹧斑、曜变及单色(杂色)等六大类:此外,出土建盏中还发现少量描金(银)器。

黑釉是宋代建窑建盏的基本釉色。文献中有“绀黑”“青黑”等记载。宋代察襄的《茶录》载:“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载道:如“盏色贵青黑”。

所谓“兔毫”是指在黑色的釉面中透射出均匀细密、状若兔毛的自然结晶纹理。兔毫的形成与胎釉中的高铁成分有很大的关系,建窑工匠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就是发明了能产生并控制黑釉兔毫纹的制瓷工艺。

“兔毫”一词在宋代文献中己频频出现,如视穆在《方奥胜览》中写道:“兔毫盏,出既宁之水吉”。兔毫是建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产品,据址考古发掘统计,兔毫占的比重最大,是宋代建盏的当家轴色。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租、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宋徴宗、黄庭坚、蔡襄等都有诗文赞美她。建窑生产的兔毫纹经脉清晰、疏密得当,不愧是兔毫中的“美毫王”。成书于十六世纪前期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中国美术史著作《君台观左右帐记》把建盏珍品划分为若干等级,兔毫盏列为第三重宝,“值三千匹绢”“油滴”一词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就已出现在日本的文献中。成书于日本应水年间(公元1394~1427年)的《禅林小歌》中载:胡弦盘以建盏居多,有油滴、曜变……天目。

“油滴”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此种称呼目前陶瓷界尚有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油滴”是宋代文献中所指的“鸪近”;有的学者把油滴称为“类鸪斑”。 “油滴”一般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有“金油滴”“银油滴”等之分。这种斑点大小不一,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又如满天星空、繁星点点,给人以无限遐想。油滴在宋代龙窑中的烧成难度极大,成品率低,故传世或出土很少。《君台观左右帐记》把油滴列为“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2016年9月15日美国纽约佳士得“临宇山人”专场拍卖会,一件宋代建窑油滴盏以1030万美元落槌,加上佣金,实际成交价107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800多万元),创下建盏成交的最高价。

建富鹧斑(珍珠)是二次施釉、一次烧制的产品。首先在胚上上一道黑釉,然后上一道白釉,再入窑烧制。由于二种釉料的烧成温度节点不一致,因此能够烧成完美的斑盏很少,传世或出土都不多见。“宋建窑鹧鴣斑盏斑”一词在宋代文献中常有出现,如陶谷《清异录》中载:“间中造盏,花纹类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僧患洪的《元学点茶乞诗》中也写道:“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黄庭坚《和答梅子明王扬体点密云龙》诗中写道:“建安瓷碗鹧鸪斑,谷帘水与月共色曜变”被视为建盏皇冠上的明珠。据考证,“曜变”一词首见于贞治二年(1363年)的《佛日庵公物目录》(1365年增补完成)中,《禅林小歌》也有记载。《君台观左右帐记》将”曜变”列为”建盏之至高无上的神品,乃世界罕见之物”。该书载道:“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量,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价值等同万匹绢)”。所谓“曜”即“耀”“照耀”之意。“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耀眼的彩虹般的光芒,犹如字宙星辰、深幽玄,故而得名。日本学者山崎一雄描述: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方向的移动而变化,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彩釉突变现象,随观察角度的不同而星现七彩之光。由于“曜变”烧成难度极大,故传世甚少,仅日本收藏三件宋代建窑曜变茶盏,分别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1951年被指定为国宝)、大阪藤田美术馆(1953年被指定为国宝)和京都大德寺龙光院(1951年被指定为国宝),其中以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收藏的最佳,冠绝尘世,号称“天下第一宝碗”,当属宋代建窑黑釉茶盏中的传奇之作。值得庆幸的是,2009年上半年,在浙江杭州市原杭州东南化工厂遗址出土了一件宋建窑曜变釉的光彩,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曜变盏相比,釉色毫不逊色,为世人研究建盏提供了份宝贵资料。由于建盏系”窑变”所致,故釉面纹理变化多端,除上述五大类釉色之外,还有一些单色(杂色)釉,如柿红、赤红、铁锈红、铁锈斑、酱釉(酱绿、酱黑、酱黄)等。建盏古朴沉稳,简约而不简单,其釉色是崇尚自然之美的代表。建盏之美,美在内涵与气质。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