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成义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南平市工艺美术大师 福建省轻工行业“八闽工匠” 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研究,终于将失传近千年的古代建盏烧制技艺研发成功。所开发与生产的黑瓷建盏、龙窑柴烧建盏等收藏品,其市场前景都具有可行性。多年潜心研制建盏烧制工艺,主要生产黑瓷“银毫”、“油滴”、“兔毫”、龙窑柴烧建盏等收藏品。作品达到形似,神似,斑纹有很强的手感,属独创产品,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爱好者追捧。 ![]() 后井村,是每一个建盏爱好者都向往的一个地方。似乎在这里,大家能发现宋代建窑辉煌的秘密。每次来到这个不大的村落,我总喜欢去拜访一下廖成义先生。他会告诉我一些关于他和建盏的故事,他其实有些不苟言笑,只有讲到故事开心的地方,才会会心一笑。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为他梦想中的建盏家园建设的努力,他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有一次,他给我讲起他与一个心爱的老盏不期而遇的故事。当时他激动地说:“这就是缘分,真的靠缘分的!”大约10年前,本来已经买了第二天启程上海的火车票,但有一个好友家中杀猪,好友再三邀请他留下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聚聚。兄弟情谊,盛情难却,他便留了下来。然而,缘分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巧合下产生!正好在第二天,他遇到了一个非常完好、釉面很美的兔毫盏,开心地收入。不善表述的他说:“不知道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反正就是很喜悦的就是了。”我想,或许他当时欣喜、感谢、激动等等各种情绪夹杂——反正是喜事一件!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我给题目起名“不解之缘”。 廖先生早在多年前就已经研究龙窑柴烧了,他对传统的龙窑柴烧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后井第一窑”完全模仿我们去参观的唯一保留下来的遗址古龙窑。1971年出生的他,土生土长在后井,48年的光阴大多数都在村里度过,对这里的山水环境与建盏的渊源,已了然于心,所以他能烧出这样令人惊叹的作品。 从小就跟着爷爷到山上去捡建盏老瓷片。当时是在80年代,后井村的人们对宋代老盏还没有概念,但他的爷爷觉得建盏很好,是一条道。小时候的耳濡目染,使得廖先生对建盏有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自己的解读。于是他对建盏更加上心,他明白研究什么样的建盏才是好的建盏,才有好的市场。 廖先生是个很爱琢磨的人,当大部分人的建盏泥土来不及陈腐时候,他早就淘洗了5年后可用的土。当大部分人都在用红色釉石之时,他通过研究古代窑工的工具没有当代这么先进,可以用磨釉机花几个小时来磨碎石头,于是他就在后井村找到另一种矿石,简单的加工就可以当釉石来用。就连建盏的包装,他也特别用心,借鉴从日本回收老盏的木盒,并且用榫卯工艺还原了传统包装的味道。从他的作品来看,说明他至少在正确的路上,并且走得很快。 大多数人赚了钱要置更大的业,但是廖成义先生说:我一有了钱,就想买老盏,就想把新盏做得更好!所以当他2004年在上海赚了些钱后,就不断地收好的老盏精品,这给他之后在上海虹桥古玩城做会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古玩城,他交到了很多好友,大家对他为人很认可;也是这段时间接触了古玩界的朋友,他更加觉得建盏的魅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他说:“当我没能得到一个盏的时候,我睡不着觉,因为难过;当我得到一个好盏的时候,我也睡不着觉,因为我得好好看几天,激动!现在我自己烧盏也是这样!烧的不好,发愁;烧出精品时,也是非常激动!”其实,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爱到这样痴迷,怎么会做不好呢? 有一次,有一个匣钵的精品出现的时候,他真的失眠了,总是想起床再看几眼。那是鹧鸪盏,每一片羽毛都清晰可见,与他喜欢的一个老盏太像了,自己烧了这么些年龙窑,上天总是偶尔会给点鼓励。很多时候还得靠天,建盏的成品率不高,这是他一直发愁的原因,虽然这样,他还是将瑕疵品成堆锁起来不销售。他说舍不得扔,因为每一个都是心血。 相熟了之后,他告诉我,在他心中埋藏着一个建盏梦——要建设一个建盏家园,让更多的人认识真正的建盏。“我希望,我打造的这个建盏家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很有讲究。我会寻找、收集古代的制作器具,尽我所能去还原宋代做盏的场景……”他指着已经收到的古代捣釉石的石臼说,“我有旧器、老盏,这些文物可以给大家鉴赏;我建了这个龙窑,并且不断尝试烧出精品。我还在努力!用收集的建盏文物,烧制的优秀精品,来完成了这个梦想,如果这样,可以说我的人生就无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