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的热播电视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中有许多的吃茶场景,而且都是用建盏吃茶。建盏在茶几、案头比比皆是,点茶的场景也有多处。该剧是反映北宋年间官宦人家 的社会生活,全剧78集,许多人因为看了该剧而知晓建盏、了解点茶。而同样反映北宋宫廷、社会生活的电视剧《开封府》,全剧54集,剧中有非常多的喝茶情景,但无一处与建盏有关,整部剧集难觅建盏踪影,更与点茶无缘。喝的茶不是散茶冲泡的,就是用盖碗直接喝。 为何这两部同是反映北宋宫廷与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不是说在宋代上至宫廷皇帝,下至文人墨客乃至平民百姓都喜欢点茶、斗茶吗?为何《开封府》全剧从头到尾竟然毫无建盏踪影,更无点茶痕迹呢?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因为编剧没此概念,美工没想到去匹配,导演无此意识,或因为隐性广告、植入广告的原因,这很正常,影视界商业运作模式使然,无可厚非。 说到开封府,我从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去年农工党开封市委举办了一场叫着“建盏回家”的活动,他们从建阳“请”了很多建盏到开封,其中有的是建阳建盏企业捐赠的,有的是送去参展拿证书的。据策划此项活动的主办方介绍,“建盏的主要生产地以福建建阳为中心,而文化的发祥地在开封,开封是建盏的家。”他们认为,建阳只是建盏的加工厂,而开封则是建盏的文化发祥地,建盏的家在开封,现在把建盏“请”回家中,建盏回家了。这个有意思!但不知道是部分建阳人赞同此事,还是建阳人都认可此事。该项活动已举办两届,今年建盏又要去开封,又要回家了。 好的,扯远了,打住。 “建盏”已成为建阳,乃至南平,甚至福建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建盏”涵盖了什么?建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阳建盏”是国家地理标志工商证明商标,“建盏”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阳是“中国建窑建盏之都”。此外,“建盏”的中国驰名商标也被有关部门纳入今后的议事日程。“建盏”还缺少什么?难道建阳就不做文化啦?当然,要做的事还很多,如举办全国乃至世界的建盏制作、烧制大赛,也可以举行全国点茶、斗茶大赛,若能编排一部史诗般的大型宋代皇家点茶茶宴,那更是震撼。建阳是建盏的原产地、发源地、发祥地,为什么不能办?深圳还举办“世界吉斯尼点茶大赛”呢! 建盏的原本功用是什么?是点茶、斗茶。那为什么时下很少人恢复使用这种功能呢?一是宋时点茶、斗茶的技艺已被历史所遗忘;二是点茶、斗茶的程序相对复杂,特别是饼茶难以寻觅;三是对它的宣传、推广尚且不够。 有关建盏的历史文献很少,点茶、斗茶的则更少。好在大量的茶书和诗词歌赋中还有不少的记载。但是,茶书的侧重点是讲茶,对建盏说得不够具体。而诗词歌赋中又说得很抽像,要让你自己海阔天空地去想像。 宋时任福建路转运使的蔡襄著有《茶录》,文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此处告诉人们使用建盏点茶、斗茶是不二之选,其他则无可替代。 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则在他的《大观茶论》中论述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意思是说,选择茶盏,要选釉面青黑色的最为高贵,盏面上要有像兔子身上那种又细又长的毫毛为上品,既细且长,还十分明显,有立体感,最好是银兔毫。把饼茶放置在火炉上烘烤后点茶,能使茶汤上的沫饽很迅速地激发出来,形成黑白对比强烈的如雪似雾的效果。这是宋徽宗的择盏要求,也是我们现代人选盏的标准。 “艺术皇帝”宋徽宗对建盏还有更具体的要求:“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意思是说:选择的茶盏,盏底要深,盏腹要稍宽,容积就大些。盏底深,才便于沫饽快速形成,而且容易把点好的茶汤取出。茶盏腹部较宽,底部不狭小,那么,在使用茶筅击拂茶汤时就能从容运作,才能得以自由、使力,或透彻地旋转击拂,就不会受到阻碍。当然,也要根据茶量的多寡,来考虑所选茶盏的大小。如果茶盏深茶量少,就会挡住视线,看不到茶汤和茶汤的色泽。若投放的茶粉过多而茶盏又太小,那么就会出现茶粉不能与沸水充分吸收,茶汤形不成沫饽的状况。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茶盏在点茶之前要烘烤过,茶盏一定要热,茶汤的沫饽才能快速出现并保存更长久。 有关建盏的记载,著名的还有祝穆的《方舆胜览》,文中说:“兔毫盏,出瓯宁之水 吉……然毫色异者,士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这里直接点出建盏的产地是瓯宁的水吉,并告诉人们那时可是有“异毫盏”、“毫变盏”的,而且这种“异毫盏”、“毫变盏”很有可能就是大家现在梦寐以求的“曜变盏”。 再有就是宋《宣和遗事》所述:“政和二年,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与之相同时期的还有蔡京的《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述: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次诣平成殿,凤烛龙灯灿然,昼,奇伟万状不可名言,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倾,白乳浮盏,而如疏星淡月,顾群臣曰:“此是布茶”。饮毕,皆顿首谢。这段叙述肯定是说宋徽宗在点茶,应该还不是斗茶,斗茶起码得二人以上。也不是“分茶”、“茶百戏”,此处只是“白乳浮盏”,“如疏星淡月”,还没有“禽兽虫鱼花鸟之属”的叙述,但可看出俨然是点茶局手。 描绘建盏、点茶、斗茶的诗词歌赋,俯拾即是,信手拈来。如蔡襄的《试茶》: 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 雪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 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苏轼的《木兰花•茶词》: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 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人间谁敢更争艳。斗取红窗粉面。 梅尧臣的《建溪新茗》: 南国溪阴暖,先春发茗芽。 采从青竹笼,蒸自白云家。 粟粒烹瓯起,龙文御饼加。 过兹安得比,顾渚不须夸。 欧阳修的《尝新茶呈圣俞》: 新香嫩色如始造,不似来远从天涯。 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 黄庭坚的《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煮烹三首》: 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 粉身碎骨方余味,莫厌声喧万壑雷。 风炉小鼎不须催,鱼眼常随蟹眼来。 深注寒泉收第二,亦防枵腹爆乾雷。 乳粥琼糜泛满杯,色香未触映根来。 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绳床过疾雷。 蔡襄、苏轼、梅尧臣、欧阳修、黄庭坚等皆是文人墨客,又是爱茶之人,他们一生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懂茶,吃茶、咏茶,写了大量 的茶诗、茶词,将点出的茶、泛起的沫饽,比喻成“雪乳”“白乳”“花乳” “雪沫”“香雪”“乳粥”“琼糜”,其他诗人、词人,还有将其比喻为“翠涛”“飞雪”“白云”“云乳” “雪花”“粉乳”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从这些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点茶之美好,点茶之美味,点茶之魅力。难怪宋人,上至皇帝、宫廷贵族,下至文人墨客,乃至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以点茶为悦。它是那么神奇,那么吸引人,以至成为人们每日不可或缺的物质和精神食粮。 这些年,我一直在想,建阳人、后井村和池中村的人自宋至今都不玩点茶?也不玩斗茶?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也不吃点茶,也不会玩斗茶?如果有,那为什么没有记载,也没有人说过? 既然在宋代建盏是大行其道,点茶又是那时的主流饮茶方式,那么朱熹不可能没吃过点茶,玩过斗茶。也可能朱熹觉得点茶很奢侈,他十分节俭,舍不得吃非常贵的点茶。但是,你不吃点茶,岂不是无茶可吃?因为大家都在吃啊! 其实,任何时候都有高低、贵贱之分,点茶亦然。吃不到“龙团凤饼”,可以吃饼茶。吃不起饼茶的,可以用散茶加工磨成粉末点来吃。 建阳是程朱理学的故里,七贤过化之地。南宋著名理学家、中国儒家理论的集大成者朱熹,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朱熹的一生,大半辈子都在福建闽北生活和讲学,著书立说。特别是晚年定居在建阳考亭,设立“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洲精舍”,朱熹在此收徒讲学八年,四方学子到考亭问道求学,形成了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朱熹身在闽北,生活在建阳,自然就与茶要结下不解之缘。他受父辈影响,一生爱茶,还亲自参与种茶、制茶、煮茶、宴茶、点茶、斗茶和咏茶、乐在其中,怡然自得。 请欣赏朱熹的茶诗: 休庵 别岭有休庐,林峦亦幽绝。 无事一往来,茶瓜不须投。 春谷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余自栽。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粉堞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这里不仅描绘了自栽茶园中让人迷恋的无限风光,还深情表达了采摘茶叶与咀茶醒心的不尽喜悦。 茶的本来功用是提神、祛病,经常做学术研究和写作的朱熹,自然是常熬夜,等待灵感 的到来。因此对他而言,茶是不可或缺的。或群饮,或自酢,常常是一饮到深夜。且看朱熹诗作《茶坂》: 携籯北岭西,采撷供茗饮。 一啜夜窗寒,跏跌谢衾枕。 在朱熹看来,饮茶不仅能解渴、祛燥,也能安眠。聚友同饮,茶香还可以沁人心脾,愉悦性情。 再如他的《饮茶》: 小园茶树数千章,走寄萌芽初得尝。 虽无山顶烟岚润,亦有灵源一派香。 又如他的《咏茶》: 茗饮淪甘寒,抖擞神气增。 顿生尘虑空,豁然悦心目。 吃到好茶,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尘虑顿消,灵感倍增。 朱熹在晚年给自己冠以“茶仙”笔名,但凡有人求其诗词或临地题词,他都用“茶仙” 落款。 那么,朱熹当年是喝茶,还是“吃茶”? 答案自然是吃茶。在宋时,主要的饮茶方式是吃点茶,朱熹当然也不例外。 后井村、池中村作为建窑的所在地,宋时村民天天制作、烧制建盏。难道烧制出的建盏全部都是提供给朝廷,都是卖给外地的文人墨客、富贾一方的商人,让他们去点茶、斗茶,而本村村民们都不玩、都不会玩这玩意?这显然是牵强附会,说不过去的。从后井村、池中村发掘出的捣茶器和茶碾看,宋时当地是有很多人吃点茶,玩斗茶的,只可惜没看到有关的记载。建窑窑址边的村民,他们有天然的便利条件,天天烧制瓷器,好的用不起,普通的总是可以的吧,我坚信,后井村、池中村先辈肯定有人吃点茶,并经常进行斗茶,而且斗茶必先斗盏。说不定,那时还有很多斗茶高手。 苍桑巨变,时过境迀,往日斗茶圣地,如今成了过眼烟云。但是,那里的文化基因是不 会被斩断的。我相信,恢复后井村、池中村斗茶大赛指日可待! 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收罗了宋代点茶器具,并附有白描图,应是当年的茶具集合。《茶具图赞》用当时的官名,给每件茶具命名,除了名,分别还有字、号,再加上一段赞语。非常形象生动地对茶具的特点、功用做出评价。这十二件茶具分别是:韦鸿胪(即烘焙茶叶的茶笼)、木待制 (即捣茶的木椎、茶臼)、金法曹(即碾茶的茶碾)、石转运(即磨茶是茶磨)、胡员外 (即舀水的茶杓)、罗枢密(即筛茶的茶罗)、宗从事(即扫茶粉的茶帚)、漆雕秘阁 (即茶盏托)、陶宝文(即茶盏)、汤提点 (即盛热水的汤瓶)、竺副帅(即击拂茶汤的茶筅)、司职方(即茶巾)。其中的“陶宝文”: 去越 自厚 兔园上客 陶宝文。 赞曰:出河滨而无苦窳,经纬之象,刚柔之理,炳其绷中,虚已待物,不饰外貌,位高 秘阁,宜无愧焉。 意思是: “陶宝文”,“陶”,定性该器物为陶瓷。“去越”,表明它不是越窑的青瓷。“自厚”,说明该器物胎体厚重。“兔园上客”,告知它身上有条状斑纹、花纹是“兔毫”,就像兔子身上又细又长的毫毛。赞语“不饰外貌,位高秘阁,宜无愧”,说明它是属于高大上的器具。 说到点茶,有人会问:点茶有技巧吗?回答是肯定的。否则,为什么要斗茶?可以说,点茶是一项技术活,是一种技艺。那么,具体都有哪些技巧呢? 一、选择的茶盏要大小合适,以上口径12.5厘米左右为宜。 二、茶盏要烤过,茶盏要热。 三、握茶筅的姿势要正确,由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住茶筅,这样有利于手腕运力,姿 势也好看。 四、放置的茶粉要适量,1.5克至2克。 五、不能忽略调膏环节,先注入茶盏中少许的热水,将茶粉调开、调匀,形成膏状。 六、接着分成六次注水并用茶筅击拂茶汤,注意掌握击拂要领,要“手轻筅重”, “指绕腕旋”,“上下透彻”。或按“川”字形轨迹连贯击拂,抑或也有“同环旋复”。使用的是腕力,巧劲,前重后轻。茶筅在茶盏中的位置是前几手低,后几手逐渐提高。 七、大多数人是右手握茶筅,左手扶住茶盏,使茶盏不晃动。极少数人是“左撇子”,则易手操作。注意,扶茶盏时扶高些,以手指不接触到茶盏内壁为宜。 八、所注之汤,要热,要用沸水。 九、所有动作要紧凑、连贯完成,这叫“一盏茶的功夫”,这样茶汤才不致于冷却,点出的茶要“趁热吃”。 从开头二汤的“疏星皎月,灿然而生”,“色泽惭开,珠玑磊落”;到三汤的“粟文蟹眼,泛结杂起”;再到四汤的“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的“结浚霭,结凝雪”;直至高潮、妙处的七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最后是沫饽紧紧地附着在茶盏内壁,形成“咬盏”。 点茶的关键是要“好吃”,好吃才是硬道理。吸啜茶汤,沫饽柔绵,紧粘口腔,入喉顺滑,舒爽油然而生。若能达到宋徽宗要求的 “香、甘、重、滑”,那更是人间美味,茶界巅峰。 其次才是玩的,在点好的茶汤上或写字,或作画。字画完毕,茶汤早已凉矣,冷矣!点茶、斗茶已失传多年。好在建阳有建盏,有建盏就有人会想到点茶、斗茶。 五年前我就在小范围举行过四回的“建阳宋代斗茶(建阳式)”,那时生怕人家不知道,特意加了“建阳式”。 许多人呼吁的点茶培训,2019年12月,福建省人社部门率先在全国将其纳入人社部门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由人社部门人才技能培训中心颁证。本人也有幸成为南平市首期“仿宋点茶”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班的授课教师。 2018年5月,南平市建阳区人民政府已将 “建阳宋代点茶”列入建阳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今后,随着建盏文化名片价值的提升,点茶、斗茶将会助力建阳建盏和建阳白茶,使之交相辉映。 映入眼帘“乳雾汹涌,溢盏而起”的一盏点茶,此是视觉之美。亲口尝一盏“香、甘、重、滑”的点茶,此乃舌尖之上的美味。建盏配上点茶、斗茶,那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茶之文化大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