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手捧一只典雅、厚重的银毫盏,欣赏着银色的兔毫纹路丝丝如缕,疏密有致,银光闪闪,不由想起东坡先生赠诗《西屏山》中的诗句:“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此时手中的这只盏,着实让我心中一惊。惊的是如此精妙的盏,竟出自一个普通的烧盏人之手。 这个“普通”的烧盏人就是建阳水吉人陈国飞。他是一个80后,自小深受水吉建盏文化熏陶,爱上了建盏。 陈国飞在19岁参军入伍,当兵的经历对他来说是一笔财富。他说:“当了三年的兵,我的身体和意志得到了锻炼,这对我后来的创业有很大的帮助。” 退伍回乡之后,随着对建盏了解的加深,他深深地被建盏所吸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建盏仿佛有一种魔力,我喜欢窑变之后盏的千变万化的美丽斑纹。看似普通的泥坯沾染矿石釉水,经过高温的锻烧,竟然有脱胎换骨的美丽,太神奇了。” 2004年2月,他遇到了他战友的岳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盏协会副会长阙梅娇老师。阙老师见他为人诚实、勤快,就收下他做了徒弟。 从此,勤奋的陈国飞和他的哥哥陈国就跟随阙老师认真学习,阙老师从选矿石、用料多少、配比、淘洗、沉腐、练泥到拉坯、焙窑等方面都对他们兄弟俩加以细心的传授和指点。 阙老师对建盖制作工艺的要求十分严格,他在学习中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在外行人眼里,柴烧建盏一定不如电烧建盏好,其实并非如此。产品做精做好才是正道,电烧一样可以出精品。精益求精是陈国飞对自己的要求,他说:我有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建盏的传统工艺,二是力求出精品。” 陈国飞是一个朴实的人,他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他说:“从原料的采运加工至产品烧制成功的每一个工艺环节,我都要亲自完成;对每一道工序,我都细心研制完整掌握。”刚开始的烧盏并不令人满意,成品率很低,后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成百上千的反复试验,他终于掌握了烧制银兔毫建盏的传统技艺。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里提到的就是建盏的兔毫盏。与一般的兔毫盏相比,陈国飞的银毫建盏、蓝毫建盏保留了宋代建盏的古朴气息,玉毫条达与宋盏十分相像,浮萍肌理、金属立体感完美体现,同时加入了现代审美和实用价值,深受业内肯定和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传统建盏都是厚胎,现代审美观讲究薄胎、精致。建盏流行的器形常见的有四种:束口、敛口、钵、斗笠。不过每个人喜欢的盏、器形都不相同,我们做盏人要做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盏,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陈国飞眼里,创新才有出路,创新才有发展。 为了烧出最好的银毫建盏,可以说他对自己烧制的银毫盏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每天烧一窑,一窑12个建盏。成品率用他的话来说只有百分之三十。走进他的电窑工作间,只见墙角堆满了烧废的建盏。我问:“这些建盏斑纹都成形了,为什么还当成废品?这多可惜!”他微微一笑:“不可惜,我们有两三万个废盏都收在仓库里。要对客户负责,就要烧精品。有一点瑕疵的成品都绝不能让它流入市场,作为一个匠人,对自己手下的作品负责是起码要求。” 由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专注于银毫的烧制工艺,陈国飞烧出的银兔毫盏得到了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可。五年前,他的一个银兔毫盏被建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杰收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只建盏颜色幽蓝深邃,而且有结晶釉。幽蓝的底加白色的结晶,画面分明、优雅,非常完美。 从2015年起,他的作品开始在海峡两岸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南平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优秀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展、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第十届海峡两岸工艺优秀作品奖评比等重要展览中获奖。在他所有获得的奖励中,他最看重的是“非遗传承人”和“精品奖”这两个奖励,他告诉我,能成为非遗传承人对一个建盏工匠来说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而精品奖,则是对个人作品的最大认可。 2017年,敢于创新的陈国飞有了新的想法。他想:建盏是艺术品,适当的艺术包装可以呈现建盏的文化气息。于是,他找来一位厦门的老师,为他打造“松影银毫”品牌建盏。 松影随光听月语, 陈年老茗煮闲时。 国之建盏重生彩, 飞越玉毫惹宋词。 陈国飞尽心烧制的银毫建盏,拉丝分明细腻,釉面幽蓝,结晶明显。倒入茶水,只见杯底银光闪闪,恍如松影移动,让人沉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