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秋雨,曾用“黑色的光亮”为题,著文一篇。是关于“墨家”的,关于“墨翟”的。 有人说,道家,飘逸的湛蓝;法家,沉郁的金铜。孔子是堂皇的棕黄,老子是缥缈的灰白。那么,墨家呢?墨翟呢?墨家和墨翟就是宇宙天地的始源之色。它,是黑色。 有一种瓷器,也是黑色的,是中国南方红土地上的黑色,是宇宙天地在中国南方赋予的始源之色。它随着宋代斗茶应运而生,体现了宋代哲学的“抱朴怀素”的理念。它和艳俗文化无关,和脂粉香气无缘。它的釉层肥厚浓郁、光泽沉稳莹润。 它神秘、高贵、厚重,它高雅、端庄、润泽。它气派不凡,它在简素透露出一种高古雅致。它更像是一位古老的哲人,从宋末,到元明清,到现在……它躺在历史的岁月里,像一个默默的看着时光变迁的老人。它,静默了很久很久,它的名字叫“建盏”。 建盏的底色是黑的,在黑色的底子上,有形状如秋毫的长条细纹,叫“兔毫”。有润如珠玉般的圆形颗粒,叫“油滴”……我们的古人,不仅手工技艺高超,还有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将艺术揉进自己的生活,揉进生活之中的那一块美的领域。“兔毫”“油滴”,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让人浮想。我们从这样的命名中,往往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中国手工技艺发展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最上乘者是“曜变”,这是一个光彩响亮而又略带神秘的名字。“曜”,照耀,明亮。《诗经•桧风》:“羊裘如膏,日出有曜”。说的是纯净而富有光泽的羊裘在日光的照耀下雍容华贵、熠熠生辉。而建盏的曜变则是在黑色底子上,有斑斓的图案,华美晶莹,熠熠生辉。 看着那酷似鸟儿胸部羽毛斑点的“鹧鸪斑”,你也许会有很多的遐想: “东山一丛杨柳树,西山一丛杨柳树,南山一丛杨柳树,北山一丛杨柳树;纵使杨柳千万条,也难挽得行人住;山前鸣杜宇,山后鸣鹧鸪,杜宇唱:行不得也。鹧鸪叫:不如且住!”鹧鸪,这首元代散曲写到它,在轻松中有淡淡伤感。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写鹧鸪的很多,因此,“鹧鸪斑”还蕴含着一种文学的意象,中国文化的艺术之美,也就在这样的意象中。 建盏,黑色中有多变而耀眼的光亮,这注定了它的曲高韵致、高贵华美。宋代斗茶,无论庙堂与江湖,总有那么一群文人雅士,甚至是帝王贵族参与其中。于是宋徽宗赵佶来了,用兔毫盏烹云液。于是,名臣范仲淹来了,紫玉瓯心,雪涛飞起。于是,苏轼来了,兔毫斑盏,点茶三昧。于是,黄庭坚来了,杨万里来了,陆游来了……他们在关注民生,在社稷江山之外,兴致之余,喝茶品茗,吟诗作赋。因此,我们今天就可以赴一场关于建盏的诗歌盛宴。 面对建盏,我们感慨。因为朝代的自由包容,才有艺术文化的佳酿。所以,我们感慨宋代虽然离乱频仍,但对艺术的追求始终是自由、开阔和包容的。宋朝的艺术有数不清繁荣,它的艺术大树总是那样的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建盏,应该是这大树上独特的果子,黑色的、带着熠熠光亮的果子。 面对建盏,我们敬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敬畏天地。建盏,是天的恩泽,是大地的恩泽,是先人的恩泽。人类,在这一块天地繁衍生息,茹毛饮血后刀耕火种。记得一句话:“黎明的鸟叫,夜晚的星光,令人不敢堕落。”面对天地之大美,人类不敢堕落。面对建盏之大美,我们要重新审视和挖掘,我们也不敢堕落。 古时候,邹鲁不仅重学术,而且重技艺,颇似希腊的雅典,我们为此骄傲和自豪。而家乡建阳,被称为海滨邹鲁,说明在这一块土地上的人们曾经带给后人的荣耀,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的学术思想、他们的手工技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一切的一切,虽然那么遥远,但是触手可及,挥之不去,最为重要的是还能够激励当下的行为。 可是,面对祖宗留下的珍贵的遗产,我们让它沉默了许久,我们似乎亏待了它。现在,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良好的时空,在这样的一个时空中,我们更要行动,有多少的追求,就会有多少的希望。希望建盏这一朵前人留下的艺术之花,能重新绽放,希望建盏技艺的传承有一条康庄大道。 建盏,这一块土地上产生出的文明,它展示闽北这一块土地上光华的一面,高贵的一面。它的风韵、它的气脉,要靠后人来传承。 逝者如斯。我们再回到余秋雨的散文《黑色的光亮》,余秋雨这样写“墨翟”的:诸子百家大集会,每派都在滔滔发言,只有他,一身黑色入场,就连脸色也是黝黑的,就连露在衣服外面的手臂和脚踝也是黝黑的,他只用颜色发言。 建盏,也是用颜色发言的。用黑色的底子,用耀眼的光亮和斑斓的花纹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