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永传(十四)| 以器养心
2022-12-28 08:55:02  作者:余秋华   来源:《建窑建盏》   责任编辑:

常年在外,仿佛事业小有成就,然而,看着渐渐老去的父母,我内心返乡及回到年迈父母身边的渴望与日剧增。在爱人的支持下,10多年前,我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带着孩子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水吉,由此,结下这段与建盏的不解之缘。

水吉,乡野村镇,可以与世无争,而我,凭着多年打拼,也可以开启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千年前的宋代建盏,再度回到大众的视野。大器有形,建盏之美不知不觉把喜欢茶道的我和爱人带上玩盏的道路。喜欢的东西,不止想要拥有,也想让更多人熟知,更希望能出自自己之手。喜欢“折腾”的我,在爱人的鼓励,父母的支持下,开始学习建盏烧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许是机缘巧合,我对一件事的决心和执着有幸得到首批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吕竹兴认可,收做弟子。在师傅的细心教导下,我很快掌握了烧制建盏的十三道工序:选釉矿、选坯土、粉碎、淘洗、配料、练泥,陈腐、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烧制。

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烧制建盏,干的是泥土活。寒冬腊月,泥水冰冷,刺骨难忍;三伏天气,高温酷暑,灼热难耐。烧制建盏所有的泥料是当地漫山遍野可见的红土。目之所击,都是红土,含铁量高,但并不是每一块红土的土性都相同,并不是所有的红土都适宜做建盏,我花好大的精力寻来的红土不一定是制作精致建盏的好原料,有的只能成袋成袋地丢弃;除此之外,建盏的釉水配方不能以固定的成分,以期一劳永逸。由于窑炉的新旧程度、天气、窑炉位置、坯土成分微妙的改变等因素都会令同一个釉水配方烧制的成品斑纹不同。因此釉水的原料与配比也需要经过漫长的实验与探索。一位优秀的建盏工匠,对炉窑温度的掌控才是真正的考验!炉温的细微变化,还原剂量的浓淡,盏内形成的图案也是千变万化,不可预测,稍有偏差,就会前功尽弃。千淘万漉、吹尽狂沙,终于,在反复的实验中,我在2013年烧成自己的代表作黑底银油滴:天境。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绎汇集而成,为了让作品能传承古韵,在探索釉水的烧制过程中,对作品的形体有更多的要求。为了提高自己的拉坯技艺,我再次拜师,拜当地最优秀的拉坯大师陈炳煌为师。师傅的谆谆教导,自己废寝忘食的反复训练,我努力让自己实现每个器型都釆用传统技艺。“七分靠拉,三分靠修”,技不压身,反复实践——我想只有让传统进入自己的血液,尊重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将自己的个性,放入器物之中,认清自己,才能成就好的作品。

想要传承,就要与这个时代接轨,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嗅觉,既要保持传统的美,又不至于太生僻而被时代遗弃,通过不断收集各种宋代残片研究,不断尝试着各种升温曲线和烧制方法,我在2017年底成功烧制出一种全新的釉色——七彩虹霓。让自己在传承中创新,在坚持中升华,于细微处彰显卓越。

我的心中一直有这么一个场景:“炉火微微炙烤团茶,放至茶臼用茶杵垂直上下敲打团茶直至捣碎,茶杵围沿向右慢慢转动将茶末细细研磨为茶粉,倒入茶箩筛出精细茶粉备用。沸水入盏至五分满,轻摇预热盏身,倒尽待干,以小勺细量茶粉入盏,注沸水调和成茶膏,再持汤瓶如蜻蜓点水般,以极细水流从四边注入沸水,点茶,边以茶筅击拂成悬浮液,直至汤花色白,盏边无水痕,扶盏细嗅,品茶。”真心希望更多热爱宋代文化的朋友,通过我的作品,能更深体会宋人对文化艺术的追求。

茶盏一握待松风!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