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永传(二)|传千年窑火——记福建省陶瓷工艺美术师蔡炳盛
2022-12-28 08:55:02  作者:;林远   来源:《建窑建盏》   责任编辑:


蔡炳盛14岁就进入七里排陶瓷厂工作,但这个行当在年少的他限里,只有一个“苦”字,并无美感可言。蔡炳盛在泥与火的锤炼中长成了一个险廃又红又黑的精壮小伙,熟练掌握了选混、搅拌、淘洗,挤千、炼泥、拉坯修足、上釉、烧溶、控温等烧窑的全部技术。

1979年。北京研究所的邹应林等一批瓷器专家进驻水吉瓷厂进行高仿建盏研究,同时考察了水吉的粘土及烧制瓷器的环境,两年后,专家研究组烧制出了高仿的建盏。蔡炳盛对此十分感兴趣,在研究小组愁眉不展时,给攻关小组成员提供了自己烧制陶缸时需要加草木灰的配釉方法,以及烧制时如何注意温掌握等经验。研究小组的李国章老师回忆说,专家组就是利用当地烧窑技术加上烧制建盏的理论相结合,终于成功烧制出了兔毫盏。1982年,他到政和县的东平镇借了一口窑,开始走上了一条艰苦的烧制建盏之路。开始满怀希望的他,打开窑门,捧着尚有余温的匣体,心却冷到极点,一整窑的盏,有的盏体布满气泡、有的没有烧熟、有的出现枯连…没有一件成功,望着从窑内倾倒出来的建盛碎片,蔡炳盛并没有灰心,他知道这条路没有捷径,只有不停地进行配方试验和反复烧制。想要烧制出好的建盏,最讲究原汁原味,一定要“原矿配土”。为此,蔡炳盛常常往返东平与水吉,在水吉后井老窑址附近一呆就是一天,研究观察老盏残片,并结合自身对陶瓷烧制的实践经验,不断描摩思索,进行反复试烧。在漫长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从没打过“遇堂鼓”他总是鼓胁自己:“每次失败,我都仔细总结经验,相信自己,向成功又迈进了一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堆积着烧坏的建盏碎片越来越多,他烧出的建盏也渐渐有模有样了,终于在这年末的一天,像往常一样,当窑温降至50℃左右,蔡炳盛徐徐拉开窑门,小心翼翼棒出匣体,期酚许久的兔毫湿,在这一刻重现人间,兔毫盏主要是靠氧化气氛烧制出来的,而油滴盏则需要还原气氛烧制

“秉着匠心,为建盏这个断代的文化应该认知被传承而不断努力,无怨无悔。”,这是蔡炳盛的制盏哲学。

冬日暖阳下,占地几百平方米的院落里,一排排木架上凉晒着不同器型的还未入窑烧制的建盏,气势恢宏。

寒冷的冬天,室外气温接近0℃,而位于水吉镇的“蔡氏建盏研究所”内,却是一副热火朝天的生产情景。蔡炳盛正专心致志地修坯,后方一排排已经施釉的盏坯正在静静等待入烧制。蔡炳盛说,从水吉后井附近挖来的周土和轴矿含铁质多,能耐1300℃以上的高温,是烧出建盏黑釉瓷独特的“铁胎”的奥秘。

据蔡炳盛介绍,从水吉后井附近挖据的周土,经过敲打后,细如粉末,再经过洗浆、沥浆、炼泥等几个步骤,才能成为合格的泥料条条泥料静静地卧在塑料布下面,等特着炳盛“点泥成金”。揉练、拉坯、修足……在翻飞的泥屑中,蔡盛专注的神情和手中紧握的修坯刀,成就一幅最美的建盏制作美景。

从14岁开始烧制陶瓷,今年62岁的蔡纳盛在泥与火中锤炼了近50年,自1982年烧制建盏伊始,从他这儿开校散叶走出去的建盏烧制技艺的匠人有9人,蔡炳盛烧制的建盏在器型、胎的制作上达到与宋代建盏完美相似的程度,充分传承了宋盏的经典。

远处,“蔡炳盛龙窑”正卧在小山坡上,静静述说着蔡炳盛在传承建盏烧制技艺方面取得的成就。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他在全国各地各个博会上先后取得的荣不胜枚举:第四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一批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首届南平市工艺美术大师”“南平市首届工艺美术名艺人”“福建省民间工艺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陶瓷工艺师”等荣誉称号,并于2017年被南平市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促进中心聘请为“建盏品鉴专家”。”蔡氏建盏研究所”早在2014年就获得了“南平市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等殊荣。

“让千年富火,重放光彩。恢复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是我们这一代老匠人责不旁货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回报家乡的最好选择。”

蔡炳盛说。蔡炳盛制作的建盏黑底银滴泛发幽蓝光泽,油滴滴点实而不虚,晶体厚重立体感强,古韵十足。在传承了宋盏经典之外,他还创新轴色,开发出了类似耀斑形状铁红色斑纹轴色的作品“火风阻”。研发过程中,又融合了现代工艺的创新,烧制出各种不同器型的建盏新品,作品在省、市等地都有馆藏,他还撰写了大量建盏制作的心得体会,《试论建盏的烧制工艺》《建盏的柴烧制作》等论文在《艺术科技》《画界・工艺美术》等学术期刊发表。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