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
2022-12-27 15:00:05  作者:   来源:《建阳县志》   责任编辑:

一、馆藏

民国时期没馆藏档案机构,档案资料由各单位自行管理。1953年档案工作开始有系统的管理,初步按年度立卷归案,文件散失逐渐减少。1958年10月,各机关单位相继成立档案室实现档案馆(室)普遍化,全县归档立卷122万卷。1966年6月,遭受“文化大革命”的击,档案工作陷于无人管理状态,档案人员被抽去搞清队,只留一人看管,最后连库房钥都交县武装部监管,停止查找利用档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国务院《关于迅速快复健全档案机构的决定》精神,先后制订档案馆(室)案卷资料登记、调卷、借阅、归档与保存等制度,做到收集齐全、丢失减少、保管妥善,逐步形成档案事业一条龙。截止1988年底,馆藏档案有77全宗,文书档案17852卷(其中永久的8330卷,长期的5768卷,短期的3754卷),专门档案779条,科技838盒,图纸2118件,照片档案1496张,民国历史档案506卷,资料图书 7149册,合计共有 30738 卷册,为提供利用创造有利条件。1993年文书、历史等档案26074卷。

二、利用

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从1988年12月开始,将已满一定保密期限的档案,解除封锁禁令和不必要的限制,向社会开放。根据规定,建阳县开放的历史档案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的明清档案;日伪政权档案;中共自建党以来到1949年10月,在其领导下的政府、军队、农会、工会、共青团与妇联等的档案。凡不损害国家、民族、军事和外交方面的利益,以及可以公开、不需要继续保密的档案,一律向社会开放。只要凭身份证明,经档案馆领导同意,均可在馆内查阅、摘抄、复制。为了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允许一些外国学者利用历史档案。

利用近期档案,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提供档案原件就地查阅,经有关人员同意,可以允许摘抄,在特殊情况下,经馆领导同意,可以外借使用并限期归还;二是汇编档案资料,分发给有关部门或个人使用。

从1980年以来,本县利用档案人次不断增多。1980年利用档案849卷245人次,1983利用 1285 卷 283 人次,1986年利用3388 卷792人次,1987年利用5634卷1976次,198年利用1839 卷513 人次,1993年利用1574件293次

三、建设

编制检索工具 县馆的检索工具,1952年在接收档案进馆时只有《卷内目录》,而后逐步编制(历史档案全目》、《新闻照片目录》、《图书资料目录》《基本建设图纸专题目录》、《科技档案图纸目录》《民国档案的人员卡片》928 张,及《馆藏档案全引目录》等检索工具这些检索工具能迅速、准确地为阅读者提供所需档案材料,提高利用工作的效率。有些检索工具除起到查找档案的作用外,还有其他的作用,如“卷宗目录”,既是基本的检索工具,又是最基本的统计工具。

开展编研工作  编研工作主要有综合编写各种参考资料,如《建阳历年自然灾害简况》、《建阳县档案史》等;汇编现行机关的档案文集,如《建阳县历届人大会简况》《建阳县组织机构演变》等;对馆存档案进行历史研究,撰写专题文章,如《建阳县档案活动大事记》等。

培训档案人员 1959年7月举办第一期档案业务学习班,有32个单位36名档案人员参加学习。1962年2-3月,选送县档案馆、人民委员会、粮食局、商业局、机器厂、林业局和将口公社等单位档案人员8人参加地区档案局举办的文书处理、档案工作的基本知识培训班学习。1963年,县档案馆组织各单位秘书、档案人员进行三次短期业务培训,参加人员达128人。1981年6月,选送县林业局、邮电局、供销社、二轻局、县银行、商业局与检察院等单位档案员8名,参加地区档案局的文书档案业务培训班。1981年8月,选送县化工厂、油化厂、造纸厂、压缩机厂和橡胶厂等单位档案人员8名,参加地区档案局举办的科技档案培训。1983年9月,选送外贸局、县法院、县医院、农行、二轻、茶叶与工商局等单位档案人员9名,参加地区档案局举办的第二期文书档案培训班学习。1984年11月至12月,选送企业局、财政局、税务局、二轻局、经委、人行、信访办、麻沙镇与回龙乡等单位档案人员11人,参加地区档案局举办的第三期文书档案培训学习班。1986年5月,选送二建、二化、造纸厂等单位档案人员4人,参加地区档案局举办的第三期科技档案培训班学习。1986年10月,选送县委办、人事局、粮食局、教育局、二轻局、统计局、供销社和崇雒乡等单位档案人员10人,参加地区档案局举办的第四期文书档案培训班学习。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