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销售、发行 宋代建阳县麻沙、书坊两坊书市,热闹非凡。据嘉靖《建阳县志·乡市》载:书市在崇化里(今书坊乡),鳞次栉比的房屋,都卖书籍。天下商贾,来贩书者,络绎不绝,每月逢一六为墟集。两坊书籍,远方销售,一路经邵武入江西,转鄂州(今武昌),达西北;一路经崇安,到临安(今杭州),转运到开封、洛阳,或转向东北。熊禾《建阳同文书院上梁文》写道:儿郎伟,抛梁东,书籍高丽、日本通。”明代建阳熊宗立编纂的《名医类证医书大全》,于永乐八年(1410年)在日本刊行,日本人视为“医家至宝”。 民国14年(1925年),建阳县城关开设民智书局,出售小学课本和私塾读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民国24年前后,增设教化书店,除出售小学课本外,兼营小说与连环图画等。民智书局于民国36年停业,教化书店开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6年通过对私社会主义改造,并入印刷行业。 建国后,图书发行由新华书店统一经营。发行图书以中小学课本、政治通俗读物、土改手册、婚姻法图解、《毛泽东选集》等为主。1950-1955年间,年发行图书近20万册。1958年发行图书总册数达60万册,其中课本20万册,1966年发行图书总册数上升到142万册,其中课本26万册。“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华书店在武斗中停止营业。武斗结束后,借百货公司设柜营业,借县文化馆房屋作书库,逐步恢复业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图书发行事业才有生机。1985年发行图书总数247万册,其中课本101万册。1988年发行图书总册数248万册,其中课本130万册,比50年代增加5倍以上。1993年发行图书总数2091万册。 二、藏书 建阳县藏书在南宋乾道年间开始重视,当时朱熹在崇化里建同文书院,以收藏书籍。该院后经元朝大德五年(1301年)和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次整修,特别在明正统三年(1438年)修建前堂东厅,使藏书设备得到充实。收藏《洪武正韵》等书。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阳县在城关修建尊经阁,内有藏书库。清代在童游修建的文庙明伦堂中文昌阁,收藏的书籍主要有诸子文集13本,汉唐宋元名臣文集1本,理学诸书172本,《学政全书》一部8本,《续学政全书》一部4本,《福建通志》一部64本,《福建续志》一部48本。 民国18年(1929年),设立建阳县公立图书馆,到民国24年12月,该馆与公共体育场、通俗演讲所合并,成立建阳县民众教育馆。内有藏书馆、书库等,共藏书7000余册。 建国后设立的文化馆,于1951年接管民众教育馆全部藏书,经过整理和逐年添购,到1966年藏书达2万余册“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馆藏书遭受劫掠、焚烧。1979年1月,成立县图书馆,在原有基础上对藏书加强管理。到1988年底,馆藏书量达10万册,其中线装书1608册,自然科学类12411册,社会科学类48776册,文学艺术类30333册,报纸(《人民日报》、《福建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1360册,期刊6512册。1993年底,全馆藏书11.53万册。 三、借阅 县图书馆自成立以来,为方便读者借阅图书、报刊,经常召开书评讨论会、读者讨论会,以反馈读书信息,进行图书评介。并坚持编印《谭图信息》,及时介绍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图书情况。1985年接待借书读者3万人次,借出各种书刊 36149册次;接待咨询 351 人次,待阅览报刊读者112万人次。1988年接待借书读者31万人次,借出各种书刊3.66万册次;接待咨询 356 人次,接待阅览报刊读者12.5万人次1993接待借书读者3.05万次,借出各种书刊3:66万册次;接待咨询145人次,接待阅览报刊读者9.3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