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穆(?-1255):少名丙,字伯和,又字和甫,晚年自号“樟隐老人”。祖籍婺源(今属江西),亦有文载是歙县(今属安徽)人,曾祖“祝确”是朱熹的外祖父。父祝康国是朱熹表弟,跟随熹母祝氏幼居福建崇安。祝穆少年丧父,他应是朱熹的内表侄,就读书于朱熹家塾,由朱熹亲自教学。祝穆20岁时,朱熹命黄榦(朱熹女婿)为他举行冠礼。乾道初,祝穆与其弟一起随朱熹到建阳云谷晦庵就读,受黄榦、蔡元定教诲。嗜书废寝,手不释卷,于书无所不读。青年时,往来于吴、越、荆、楚之间,所到必登高探幽,临水揽胜,遍访民情风俗,这为他晚年广泛著述积累了丰富资料。被荐为迪功郎,后为兴化军涵江书院山长。 祝穆晚年在建阳县麻沙水南,名其庐“南溪樟隐”,集朱熹生前手迹,匾于厅堂楣额。在厅右小屋取朱熹生前所书“岁寒”二大字,以表古樟之雅。与隐庐相对,又筑小楼四楹,取张南轩所书“藏书楼”三大字,揭匾楼上。在这优美舒适的环境中,开始他晚年的著作生涯。凡经、史、子、集,稗官野史,金石刻,列郡志,“有可采摭,辄抄录”。祝穆“下笔顷刻数百言”。在麻沙隐居写作期间,撰成两部文献性巨著,一是类书《事文类聚》170卷;一是综合性地理志《方舆胜览》70卷。他不仅自编书籍,而且自家刻书发行。南宋嘉熙二年(1238)有市侩之徒将祝穆《方舆胜览》自刻本改名《节略舆地纪胜》翻刻。祝穆上诉保护版权,官府下令“追人、毁板”。 南宋咸淳二年(1266),福建转运司为保护祝穆《方舆胜览》不被其他书坊仿刻,专门下榜告示。1238年,建阳祝太傅宅刻印祝穆《新编四六必用方舆胜览》70卷。书首印有两浙转运司、福建路转运司榜文,禁止翻印。这是现存最早的保护版权的官方文告。 祝穆隐居建阳著述时期,建阳书坊林立,是出版业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文人们不但勤于著述、刻书、印书,还很注意版权的继承保护问题。祝穆之子祝洙家人吴吉之所以告状,就是为了维护祝洙所继承祝穆对于其著作的权益事宜。宋明时期建刻的繁荣,在我国图书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出版史之最”。在传播理学、闽学方面,出版了我国理学最早的哲学文选,是朱熹于淳熙二年(1175)在建阳编刻的《近思录》;已知最早使用封面的图书,是淳熙十四年(1187)出版的《武夷精舍小学之书》;世界最早的版权文告,是南宋嘉熙二年(1238)福建转运司榜文禁止各地书坊盗刻祝穆的《方舆胜览》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