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宗立:字道宗,号道轩,又号勿听子。历史上,熊宗立曾以医学上的成就载誉书林,是一位刻书家兼医学家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从而成为建本刻书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仅刊行了数量宏大的各种书籍,特别是医书类,更是一个医学家,以自己的实践所得编辑成书,在中国医学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嘉靖《建阳县志》卷十六有其小传,称其“通阴阳医卜之术,解《天玄》、《雪心》二赋,《金精鳌极》《难经》《脉经》《药性赋补遗》,及集《妇人良方》等书行于世”,并赞其“志在活人,心存利世”。所言均为他在医学方面的成就,而对其刻书之事则只字未提。熊宗立的曾祖熊天儒、祖父彦明均为元代建阳名医。熊天儒,字雅仲,有“春满杏林、济人利物”之誉,《潭阳熊氏宗谱》载其“晚年学医王中谷先生,传其秘妙,至今书林子孙以医名传世者,自公始也”。熊彦明则编有医方类书《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十卷,今存明初刊本。熊宗立承其祖业,少年时又向建阳刻书名家刘剡学习校刊书籍,两者结合的结果,便产生了熊宗立这个专刻医经典籍的刻书家。 从正统二年(1437)至成化十年(1474)间,熊宗立以“鳌峰熊宗立”“熊氏种德堂”“熊氏中和堂”等名号刻书二十多种,内容主要以医籍为主。有年号可考的最早刻本是,刊刻于正统二年(1437)的《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六卷,此书又名《勿听子俗解脉诀》,是熊宗立在晋代王叔和所撰《脉诀》一书的基础上,参以后世医家众注,“芟其繁拾其粹,意从俗解”而成。据熊氏自序,此书卷首有图,目的是“使初学之士,开卷披玩,便得见其意趣。”以此书开其端,“图要”与“俗解”成了熊氏刻本的主要特色。其所刻印书籍有:正统二年(1437)刻印《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6卷,正统五年(1440)刻印宋陈自明撰、能宗立补遗《新编妇人良方补遗大全》24卷;正统十年(1445)刻印明李恒撰《新刊袖珍方大全》四卷;正统年间刻印金刘完素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5卷;天顺二年(1458)刻印能宗立自著《伤寒必用运气全书》10卷;天顺五年(1461)刻印熊宗立自著《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10卷;天顺七年(1463)刻印金刘完素撰、葛雍编《伤寒直格》3卷,另有后、续、别集各1卷;天顺八年(1664)刻印宋陈自明撰、熊宗立附遗《外科精要附遗》3卷;成化二年(1466)刻印宋陈师文编《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卷、《指南总论》3卷;成化五年(1469)刻印宋陈师文撰、熊宗立类证的《类证陈氏小儿痘疹方论》2卷;成化九年(1473)刻印明刘纯撰《医经小学》6卷;成化十年(1474)刻印元沙图穆苏撰《瑞竹图经验方》15卷,唐王冰注《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12卷、《新刊黄帝内经灵枢》12卷、《黄帝内经素问遗篇》1卷、宋刘温舒《新刊素问人式运气论奥》3卷、熊宗立自编《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1卷、《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1卷。成化三年(1467)熊宗立编刻的《名方类证医书大全》24卷是一部博采众书的临床医方汇编,此书成为被日本翻刻的第一部医学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