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本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当我们探究建本的版本学演进过程之时,是离不开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总体的审美取向,各个刻印家自己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取向等较为复杂的诸种因素的。 书籍版本学的范畴,定义在内文版本版式的演进和封面装帧装订的演进两大领域,同时,还包括子项上版本差异性的鉴别。好在我们现今还能看到自北宋至清末整个历史时期不同版本的实物,从而从版本工艺学、版本鉴定学方面去厘清建本版本学的一些细微差异与区别。 由于建本的版本流绪情形较复杂,期间还涉及各个环节的工艺水准,刻板的家族传承与刻板的异姓转让等诸多情形。在这复杂的过程中,版本的自然残缺以及人为损坏等,流传至后世,要想对版本上做出准确的鉴别鉴定,就显得颇为困难。 通常,在略去同一版式、同一印工、同一批次、同一用墨等视条件下的细微工艺差别之外(诸如每次刷版用墨的均衡度与轻重度、刷纸力度与均衡度的细微差异),大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版式内的以下几项: 1.字体。它是决定版刻时代的主要依据。汉字是方块字,不同时代写字用的笔和写法有所演变,刻工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水平也随时代有所发展,在字体结构等方面形成时代特点与差异。除时代特征外,雕版印刷发展的地区还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从事鉴定工作,必须熟悉各时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觉察的字体同异要领,从而得出判定。 2.牌记。它为刻书标识。一般在书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录之后,文字有详有略,主要标明刻板年月及出版者。宋元以后多出现于坊刻本。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书坊刻本开始普遍使用,形成明显可资查考的依据。 3.序跋。古籍大都有序跋。其内容多为阐扬本书著述的优长,记述刻、抄的经过和年代等等。鉴定者可从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该书版本年代及真伪、讹托,从而成为鉴定古籍的依据之一,但须留意一书多刻时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书时的序跋的情况。 4.刻工。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书中镌有刻板者的姓名。有的一部书的刻工多达数十人。刻工历来受版本学家重视,从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时代与地区,是最直接的依据。但明、清时期的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来,容易造成误认;同一刻工刻的书也有年代的不同。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旁证以做出准确判断。 5.避讳。古代社会讲究为尊者讳,通常有避帝王讳,有避家讳或尊者讳。元代不讲究避讳,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后避讳较严格。后世版本学家常以避讳字作为判定古籍大致时代的依据。但应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书避讳字的情形。 6.版式。由于刻书时代不同,书的行款版式变异较为鲜明,虽有交错、例外,但有基本规律可循,例如宋版书的书口(版心)多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对行款版式的鉴定历来被视为重要依据之一。但须特别注意,有些后世所出之书,为上个历史时期遗留之藏版,若千时间之后,后人颇难厘清同一版本不同时期印刷的不同版本情况,只能在两两对照的前提下,从极细微的同页码的版损情形(通常自然残损先从版页周边由轻到重损伤,人为残损可能祸及页面版心处的损伤,还需兼顾考虑不同时期用工操作上的差异),做出较客观的结论。也因此,从版式入手的鉴定难度极大。 7.纸张。建本图书的纸张,绝大多数都为竹制纸,而且在不同的朝代,其制纸工艺有所不同,但不排除后世造纸人利用前世老工艺的情形而制作出极为相似的纸张,很多纸不知其名称,而文献中提到的纸又难以与实物相联系,鉴定时所能根据的仅是纸质的精细厚薄,颜色的黄、白或灰以及帘纹宽狭而已。南宋初期建本印书所用竹纸,质地细润,纸色较白,但以后多用黄色竹纸,因而从宋、元到明代,黄纸成为建本印本的特征。普遍应用本土所出连史竹纸。总之,书籍的用纸是识别版本的一项依据,但要多做比较,因为有的书刻印于宋代,后世仍可用其书版再印,而区别初印本和后印本,只能从纸张来判别了。 此外,在针对具体的古书籍时,还必须利用一些相关的旁证: 1.印章。古籍上盖有某人的藏书章,说明该书曾为某人所藏。流传久远的,藏印随之增多,可从中看出文献收藏的流绪。著名藏书家大多有书目传世,由藏书章对照其藏书目录有助于考核一书的版本。但藏印有真伪之别,有条件时,可将真伪藏印作比较对照,细察印章篆法和印泥色泽,加以辨别。 2.批校题跋。古籍常经前人批校题跋。题跋中常包含目录学、版本学资料,对古籍鉴定有一定帮助。对待批校题跋应加分析,要以其本身质量、出自何人手笔,以及内容、字体来确定其可信程度,辨别其真伪。 3.文献资料。要对具体的古籍进行鉴定,还需掌握大量相关的资料,在这些相关的资料中的记述,成为判断该古籍的依据之一。如:一些书目、笔记中常有记述文献著述、流传情况。一些地方志中的艺文志收有当地的刻书目录。 古籍版本的真伪,分为几种情形。 其中一种,指某某种书假托为古人著作,此为伪书,不属版本鉴别的范围。 另外一种,当古籍作为商品买卖后,一些人为了牟利,通过种种手段,或把原书时代提早,或以残本充作全本,以提高书的价值。明代就已出现冒称宋版的情况。在鉴别古籍版本时,应时时注意作伪现象。 作伪常见的手法有两种: 一是利用明清以来的影宋刻本或质量较好的刻本,去掉原书的序跋牌记,以充宋刻。如明嘉靖四年王延喆刻本《史记》,是照宋本翻刻的。书中多处有王氏刻书牌记,镌于某一卷之末。去掉牌记不易察觉,常被充作宋刻。再如清康熙刻本《通志堂经解》中《经典释文》及某些宋人解经之作,也被人冒充宋本,高价出售。 二是在原书上加工作伪,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手法: 1.剜改原书版面,补刻另一书名。 2.剜改原书牌记,充作早期刻本。 3.剜改原书的目录和卷次,或去掉目录,以残本充全本。 4.假作牌记。 5.染纸。 在建本图书的版本学大目下,版本鉴定学是一门汇集多门类学科,要求具有广博学识的高深学问,必须在充分掌握相关依据之后,才能够下一定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