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淳熙九年(1182),朱子六次弹劾台州知府唐仲友贪污不法未果,朱子愤而辞官回到武夷山。他开始在武夷山隐屏峰下营建第三所书院——武夷精舍。此年四月,武夷精舍建成,四方士友来集。于是,他开始在此讲学著书授徒。 在武夷精舍教学中,朱子十分重视对弟子的诚信教育,要弟子立足社会、待人接物都要恪守诚信。他自己也是诚信待人的楷模。《守诚信朱子追诗》就是朱子严于律己、诚信为本生动体现。 朱子因遭受风寒水湿的侵袭,落下了足疾,发作时步履艰难,离不开竹杖。一日,朱子正被疾病折磨得心神不宁的时候,有一程姓游方道人来到武夷精舍。见面时,程道士夸下海口道:“贫道行遍天南地北,善治足疾,不须用药,全凭银针,保证手到病除,永不复发。” 于是,朱子真就让道士给予针刺治疗。针扎过后,果然立竿见影,疼痛顿除,舒服多了。道士说:“先生且放下竹杖,试试可能行走?” 朱子试着把竹杖丢了,大着胆子向前迈出几步,居然可以行走了! 他高兴地在院内来回走动,双足渐渐行动自如。朱子不禁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叫道:“足疾去矣!足疾去矣!”兴奋之余,朱子挥笔写了一首诗: 几载相扶藉竹筇,一针还觉有奇功。 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从前勃窣翁。 写罢,朱子吩咐家人取银两作为酬金。道士谢绝银两,却向朱子索要诗笺,并直言不讳地说:“再多银两,也比不过先生的诗笺。” 沉浸在兴奋之中的朱子一改平日小心谨慎的作风,不假思索地将诗赠给道士,还加上诗题《晦翁足疾得程道人针之而愈戏赠此诗》。道士如执至宝,喜滋滋地离去了。 时过数日,朱子足疾复发,疼痛得更加厉害,连呼上当。为了社绝道士借诗行骗,他急令弟子追去寻找道士,讨回诗笺。弟子踏遍武夷山中,找遍左村右乡,始终不见那道士的影子,只得回报说:“道士不知去向。” 朱子悔道:“此事不能全怪那道士,我亦有错。”弟子们不解。朱子说:“那道士滥施骗术,我们轻信了他,骗术才得逞。如果我们无求于他,他何以施骗呢?” 弟子问道:“既是如此,何必追究?” 朱子叹道:“唉!得收回赠诗,不令其再招摇拉骗!”说罢,立即叫弟子继续寻找道士,务必追回诗笺。 也许有人说,错赠了一首诗,值得那样兴师动众,四处寻找,着意追回吗?在朱子看来,值。这是他诚信思想指导下的必然行为。“诚”就是真实无欺,真心不虚伪,不自欺也不欺人。“信”就是遵守诺言,诚实无欺。朱子倡导诚信,要求“言忠信,行笃敬”,即一个人说话要忠实守信,行为恭敬严肃。因此,为了不因自己受骗错赠赞诗而使更多的人受骗,他必须追回错赠的赞美诗。 在朱子数番严令追督下,其弟子终于追寻到程道士,索回诗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