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朱子亲制孝母饼 人皆说:朱子是个大孝子,一点不假。他在读《孝经》之句时,便在书上写下“不若是,非人也”。他身体力行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 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虽治学繁忙,行踪飘寄,但从未忽略他的母亲,他奉母至孝,远近闻名。 朱子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朱松病重不治,在建安水南环溪精舍病逝,英年四十七岁。弥留之际,他托孤朱子义父刘子羽,到崇安五夫生活。到五夫里定居的朱子母子生活过得虽不算富裕,但却安宁、恬静。 年幼的朱子牢记严父遗训,发愤苦读,从不懈怠。一有空暇时间就帮助母亲施肥种菜,减轻母亲的负担。朱子长大出仕之后不忘慈母的教诲和抚养之恩,不忘母子相依为命的日子。朱老夫人在朱子的尽孝下寿逾七十,含笑辞世。 在朱子七十一年的生涯中,有五十余年是在奉母治学中度过的。他曾在给母亲的家书中写道:“慈母年高……当少食勤餐,果蔬时伴,桂花、栗饼佐之。延庚续寿,儿之祈焉……”。朱子每次出门游学前,都要亲手以桂花、板栗制饼贡奉母亲,漫漫长日,以慰老母思儿之情。 孝母饼制作考究,采用武夷山当地所产的莲子、板栗、凤梨、草莓、绿豆、芋茸等为材料,配以古方,精制而成,滑而不腻,清香扑鼻,是馈赠亲友、长辈之佳品。 五夫乡人感其孝心,纷纷效仿,以饼奉母,教化子孙,乡人遂称此饼为“朱子孝母饼”。 “朱子孝母饼”遂成为武夷山民间汤饼,是文人墨客节日、聚会、品茗时的一道点心。 朱松曾有诗云“生朝乐事记当年,汤饼何须半臂钱。吾算自知尊有酒,汝翁莫吧坐无毡。”汤饼后因朱子制饼孝母之举于民间流传至今。 乾道五年(1169)九月,朱子七十岁的老母祝氏夫人病殁,乾道六年(1170)正月,朱子葬母于天湖之畔。朱子在母墓旁建有一座草堂将草堂取名为“寒泉精舍”。 他一边守孝,一边读书或著述。朱子在此开始了隐居九年的守孝、授徒、著述生涯。 朱子亲撰的《尚书吏部员外郎朱君孺人祝氏圹志》,读罢其文,可见朱子至孝非常。 原文:先妣孺人祝氏,徽州歙县人。其先为州大姓,父讳确,始业孺,有高行娶同郡喻氏,以元符三年(1100)七月庚午生孺人。性仁厚端淑,年十有八归于我先君。讳松,字乔年,姓朱氏。逮事舅姑,孝谨笃至,有人所难能者。以先君校中秘书,赐今号。及先君卒,惠年才十有四,孺人辛勤抚教,俾知所向。不幸既长,而愚不适世用,贫病困蹙,人所不堪,而孺人处之泰然。乾道五年(1170)九月成午卒,年七十。生三男,伯仲皆天,惠其季也。尝为左迪功郎,差充枢密院编修官。一女适左迪功郎,长河县主簿刘子翔。孙男塾、埜、在,女巽、兑皆幼。越明年正月癸百,葬于建宁府建阳县崇泰里后山天湖之阳,距先君白水(即刘勉之)之兆百里而远。不孝子熹,号慕陨绝,敢窃记圹中如此,昊天罔极。呜呼痛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