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淳熙十年(1183)四月,朱子在武夷山五曲建成武夷精舍,开始了他长达的八年时间的武夷精舍教学和研究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朱子感到尚缺小学段启蒙教育所需的教材,于是和他的弟子刘清之一起开始编纂《小学》一书,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小学教材。全书六卷,分为内篇四: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二:嘉言、善行。内篇述虞夏商周圣贤之言行,外篇皆述汉以来圣贤之言。此书刊行之后,数百年来,一直是儒家实行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 在此书中,孝道教育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二十四孝的虞舜、闵损、菜子、伯俞、黄香、陆绩、王祥、王、唐夫人、跨娄、朱寿昌等孝子故事,已先后出现在本书中。 作为一个教育家,朱子认为:“忠信孝悌之类,须于小学中出”。儿童与成人的教育有所不同,应该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分阶段有层次地进行。 他认为人生八岁,皆入小学,十五岁以后,则是实施大学教育的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以“教之以事”为主。他说: “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悌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悌者。 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 小学是学事亲,学事长,且直理会那事。大学是就上面委曲详究那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古人于小学存养已热,根基已深厚到大学,只就上面点化出些精彩。” 以上几段引文,可以看出,所谓在小学阶段“教之以事”,最主要的就是如何事君、事亲、事父事长等有关乎孝弟忠信的“事”。朱子将此总结为忠信孝悌之类,须于小学中出。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朱子后来还将此写入他的《家训》之中,仁君忠臣,父慈子孝,构成了朱子对其晚辈居家处世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所谓“孝”,是指子女要对父母要发自内心的爱与尊敬,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父母在世,要侍养,死后要按照礼仪下葬和祭祀。 朱子在武夷精舍授徒讲学间,他将《孝经》来取代佛经,要求百姓广泛诵读,这就使儒家经典不再仅仅局限于书院、官学的课堂之内,而是广泛迅速地以一种通俗化、大众化的形式习民间传播,这在儒学传播史上,可谓一个创举! 在朱子忠孝思想的影响下,他的弟子如黄榦、陈淳、陈文蔚、度正、真德秀等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对朱子的孝道伦理进行各种不同的研究和解读,对儒学的孝道伦理进行了充实、推广和传播。(李家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