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常言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位好妻子助心助力。一代大儒朱子能够成为与孔子比肩的伟人,就因为他有个贤妻良母刘清四。 康熙称朱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他的学说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南宋以来中国时代精神的表征。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说,“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子”。“家孔孟而户程朱”,说明了朱子思想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朱子之所以能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除了其自身天资聪颖,勤奋读书,克己复礼外,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有个博学多才的岳父和知书达理的贤妻。 绍兴十三年(1143),父亲朱松病逝于建州城南环溪(今建瓯),临终前把朱子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子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子。刘子羽视朱子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子一家,名曰“紫阳楼”。绍兴十七年(1147),朱子十七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师承儒学大家罗从彦的刘勉之看到弟子朱子聪明过人,十分笃学,便于绍兴十八年(1148)正月,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子。在新婚爱妻的帮助、关怀下,同年三月,朱子告别新婚蜜月,入都科举,当年四月十七日,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年轻时的朱子,不论是在五夫,还是在岳父刘勉之迁至建阳考亭的萧屯,都长期受到岳父教诲,谦恭守礼;而刘清四同样出生在世儒书香之家,因受父亲教育影响,温良恭俭,知书达理,清正为人。朱子一生清贫廉洁,他在同安主薄三年,俸禄极低,经济拮据,但朱子与其妻刘清四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在他们共相处二十八年间,刘清四先后生育三男五女(其中次女和幼女早逝),操持家务,全都担当。长子朱塾开始读书不用功,“懒散,既不知学”,朱子夫妻让他拜千里之外婺州金华的著名学者吕祖谦为师,教导其为人处世的道理。朱塾先后入仕,官任淮西运使、湖南总领等职,为官清廉,颇有政声。次子朱埜是朱子在泉州任上时,刘清四随夫在泉州薄舍所生。朱埜差监浙江湖州德清县户部瞻军酒库时,谨记父母双亲的教诲,谨记《朱子家训》里“见不义之财勿取”警句,往来账目清楚,从未有疏忽之漏。三子朱在以父荫补承务郎。乾道十年(1174),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因其“进学问,振纲纪”,升至浙西茶盐常平使、知平江府、吏部侍郎,政声卓然。其三个女儿分别名叫朱巽、朱兑和小妹,她们分别嫁给朱子的得意门生刘学古、黄榦、范元裕,他们也都成为朱子学的重要传人。 天有不测风云。当朱子四十七岁时,妻子即因体弱多病而辞世,朱子痛心疾首,他在“家训”里写道:“妇之所贵者,柔也。”正是对其妻“温良恭俭让”的赞美。 此外,朱子在辞世前不久,抱着病体,咬紧牙关,还握笔为妻写下了感人至深的《墓祭文》:“岁序流易,雨露既濡,念尔音容,永隔泉壤。一觞之酹,病不能亲。谅尔有知,尚识予意。”祭文中写道:“病不能亲。谅尔有知,尚识予意。”意指:你体弱多病,我却因长年在外讲学传道,未能在你身边亲近关照,而你却屡屡谅解,予以理解,支持我穷研理学,教书授徒。这些文字,可以看出朱子对相濡以沫的妻子之深情,也看出其妻具有知书达理,无私奉献,辅助夫君,勤教子女的情操。 翌年二月,朱子亲选吉穴将其安葬在唐石里(黄坑)后塘大林谷,并发誓“生不同时,死同穴”,自己百年后也将葬于此。次年。朝廷命他知南康军,行前他特意去祭拜刘氏墓,并赋诗《唐石雪中》:“春风欲动客辞家,霖潦纵横路转赊。行到溪山愁绝处,千林一夜玉成花。”(《唐石雪中》《朱子集》卷六)“愁绝处”即指刘氏墓之所在;“千林一夜玉成花”则寄托着朱子对其妻的深情厚意。此后,他终身未娶。 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九,朱子在考亭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当年十一月,朱子灵柩运至后塘大林谷,与妻子合葬一穴,践行了“生不同时,死同穴”的诺言。(李家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