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一代大儒朱子一生清正廉洁。朱子一家从江西婺源迁到福建来以后,家庭一直是比较清苦的,日子过得很艰辛,但凡是不义之财,他一概不取,始终清廉自守。他的清廉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的,包括在《宋史》里都有记载。这些清廉思想得到后世官员的倡导,甚至身体力行。 在武夷山市五夫镇“紫阳楼”的正堂上,至今仍立着一块古朴屏风,屏风所刻内容为《朱子家训》。作为古代家族文化教育的典范,这是朱子晚年对其长孙朱鉴修身进德的深情嘱咐和殷切期望。全文短短317字,以简朴的言语,深刻阐述了朱子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这是朱子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 朱子对父母的孝,感人至深。他少年失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四十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为守孝道,他筑寒泉精舍于墓旁,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直到守墓追孝三年期满。朱子对妻子的情感可谓感人至深,临终前还抱着病体,咬紧牙关,握笔为亡妻刘清四写下一篇表达他至死不忘夫妻情的《墓祭文》,真情挚爱溢于文中。 《朱子家训》是关于治家、修身、处事的家教经典,精辟阐明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提出了每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所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伦理道德义务,其内容所包含的理性光芒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和深厚文化底蕴,今天对我们仍有借鉴价值。 譬如,《朱子家训》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慈”“教”。他认为“父之所贵者,慈也”。所谓“慈”,即父母要疼爱子女。但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不可放纵,朱子指出:“子孙不可不教也”。其次,《朱子家训》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孝”。“子之所贵者,孝也。”所谓“孝”,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父母在世,子女要奉养、尊重,父母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朱子强调的“孝”是真心实意的孝,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真诚情愿地付出。父母辛辛苦苦将子女养大,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无私的爱,作为子女,一旦独立就应当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使其安度晚年,不仅在物质上关心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关心父母;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气、愉色与婉容。 又如,《朱子家训》倡导重德修身。他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朱子在《家训》中还指出:“勿损人而利己”“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阐述了做人的行为准则。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民为本,取利时决不能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 朱子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留下许多佳话。朱子长子朱塾顽皮贪玩,朱子唯恐朱塾在家不得专意,耽误学业,便送他远离膝下千里从师,赴婺州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市)拜吕祖谦为师。临别前,朱子还写下《训子从学帖》(又名《与长子受之》)交付朱塾,帖中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具体待人接物无不悉数训诫。可谓爱而有教,慈而施爱。 此外,朱子为训导子弟还曾编订一本《童蒙须知》(又名《训学斋规》),从穿衣饮食、说话走路、读书写字等方面教育子弟从小就要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养成良好习惯。此书后来成为重要的蒙学课本之一,深受后人推重, 八百多年过去了,朱子后裔繁衍生息,已历经三十多代,子孙遍布各地,达数百万之众。朱子后裔不管是身居官场还是静处乡村,老祖宗亲手写下的《朱子家训》成了他们共同的人生指引。《朱子家训》是治家理论的总纲,迄今仍被国人作为行为的准则。后世多有所发挥与阐述。如明末清初朱氏后裔朱柏庐便在《朱子家训》的基础上,写出了《朱柏庐治家格言》。 中华朱子学会顾问、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马照南先生说:“《朱子家训》是朱子对家庭建设、社会建设的一些体验和感悟,通过这篇《朱子家训》,我们也看到了朱子的人格影响和人格魅力。在今天。依然有着借鉴、学习的现实意义。”迄今,中小学生在倡行孝廉文化,祭祀朱子时,都会诵读《朱子家训》。(李家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