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的母亲祝五娘原先出生殷实之家,其父祝确家庭资产富有,曾是新安巨富,因其拥有新安郡一半的产业,因而号称“祝半州”。 祝确成年后,淳厚孝悌,乐善好施。听说父母要为他娶妻,就逃跑在外,多日也不回家。后来家人终于找到了他,问他为何要逃婚。祝确哭诉道:“我结婚了,就难能同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了,早晚也不能孝敬父母了。”在父母再三劝说下,他才由父母作主,娶了同郡的喻氏为妻。生有二男一女,此女即朱子之母,因排行老五,故名祝五娘。从小跟随父亲识字、读书、诗词皆通。生性仁厚,品行端庄而淑雅,十八岁时,由父母作主,嫁给朱子的父亲朱松为妻。 当年,祝确在府城开办学院,周围士子都在学院里读书。朱松也以秀才身份在学院里攻读。祝确看他好学、有才华,今后会有出息,于是将祝五娘嫁给他,当时朱松仅二十一岁。同年,朱松考中进士,授迪功郎,在朝廷为官。祝五娘就在婺源县松岩里孝敬公婆,曲尽儿媳之心。 不久,金兵进攻中原。宋王朝被迫南迁,即由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迁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朱松奉命任建州政和县尉,后又任南剑州尤溪县尉。期间,祝五娘跟随夫君搬来搬去,相随左右。 建炎三年(1130),朱子出生在尤溪郑氏馆舍。这时,朱松屡向朝廷陈述中兴之策。宋高宗看了很不高兴,改任他为著作佐郎、史馆校勘,撰写《哲宗实录》。朱松在埋头著述中,仍然继续上书提出:任用贤才,整饬纲纪、收服民心等良策,遭到奸相秦桧的排斥。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因病去逝,享年四十六岁,祝五娘也才四十三岁。噩耗传到南剑州尤溪县,祝五娘哭得抢天呼地,死去活来。当时朱子年仅十四岁。祝五娘携带朱子,来到京师,料理朱松后事,安葬在崇安县五夫里的西塔山上(后迁安葬于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寂历山)。祝五娘失去了夫君的俸禄供养,又失去了娘家的补给,生活日益艰难。 其时,适逢方腊起义,朝廷派兵围追方腊,徽州府城成了废墟。祝确的家业因此受了很大破坏。加之又在一场官司中倾家荡产,家族星散,从此日渐衰落。 朱松生前看到自身患病难愈,度日维艰,便将祝五娘和朱子托付崇安五夫刘家寄养。按常人认为:祝五娘乃富贵人家小姐,无法维持生计。其实,她虽是千金之体,但秉性刚毅,守操节俭。为减轻刘家负担,她省吃俭用,日夜做手工,编织针线物,在市场上出售,供朱子继续读书。 祝五娘生有三子一女。长子、次子早夭,朱子是第三子,女儿嫁给长汀县主簿刘子翔。 这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苦熬苦过。绍兴十七年(1147),十八岁朱子考中举人。绍兴十八年(1148),十九岁的朱子考中进士,从此走向仕途,祝五娘才得心安。同年九月,祝五娘为朱子娶妻,女方是朱子的恩师刘勉之的女儿刘清四,与朱子同年。 朱子婚后,仕途不顺,为了生活,只好在家开馆讲学,收些讲课金度日。朱母仍然在家里编织针钱活,借此减轻朱子的负担。此后,刘清四接连生了儿女,祝五娘就帮着儿媳照顾孩儿。乾道五年(1169)九月,祝五娘病卒,享年七十岁。葬在福建建阳祟泰里后山寒泉坞(今建阳区莒口镇后山马伏)。 朱松病故后,朝廷追赠他为通议大夫,祝五娘被赠为硕人。(李家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