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建阳新闻网 > 旅游美食 > 朱熹文化 > 正文
回到首页
大儒朱熹:一生淡泊名利 斋舍无以避风雨
2021-01-19 10:58:28  作者: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肖练冰

朱熹是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著名学者蔡尚思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子理学文化,构成了中国宋至清代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

朱熹14岁时投奔家住武夷山的义父刘子羽,此后,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闽北生活、讲学,仅在五夫镇就生活了整整49年,在这里留下了兴贤书院、朱子巷、紫阳楼、手植樟等历史遗迹。

兴贤书院是朱熹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现今在书院内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书院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门饰砖雕花鸟人物,造型雄伟凝重,蔚为壮观。

朱子巷是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的交界线,全长约300米,现仅存138米,巷子路口立有“朱子巷”石碑,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起朱熹求学的足音。

在五夫最值得一说的应是紫阳楼,紫阳楼位于五夫古镇外的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朱熹在紫阳楼定居近半个世纪。传说那首《观书有感》就是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成为千古名篇。

紫阳楼前有朱熹栽种的香樟树,树中空可容一个人。据说,当时老师要朱熹取字“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义,老师说:“晦”与“熹”相对,意思是黎明时的昏暗,做人做学问都有个由“晦”到“熹”的过程,人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像树一样,要扎根深才能行远,没有扎实发达的根,是不会长成参天大树的。朱熹悟之,植树以志之。800多年过去了,这株朱熹手植的樟树仍然枝繁叶茂,引得无数人对它顶礼膜拜。

朱熹晚年离开五夫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建阳考亭。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在考亭筑室居住,因四方来求学者众多,在居室之东扩建房屋,称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从不妄取不义之财。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办了很多书院,却没有为自己置办任何产业,也没有为家人谋取任何私利。

据记载,朱熹晚年,生活比较清贫,“其斋舍无以避风雨”。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朱熹对他人惠赠的财物,只要是于法有碍,一概以礼谢绝,绝不收受。沧州精舍是朱熹一生中创办的最后一座书院,他在这里授徒讲学八年,著述甚丰。

宝庆元年(1225年)建阳县令刘克庄建祠纪念,淳祐四年(1244年)诏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匾额。据考证,历史上的考亭书院,规模宏大,有学堂、食堂、宿舍和操场,还有一个让人想象不到的跑马场,甚是气派。由于受朱子理学思想的潜移默化,考亭村民崇学尚文,800多年来,一直妥善保护和使用着这座古老的书院,书院里一直是书声琅琅。(杨志林 黄兴华)


底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