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建阳新闻网 > 旅游美食 > 朱熹文化 > 正文
回到首页
考亭书院怀古
2020-07-19 11:16:36  作者:   来源:今日建阳   责任编辑:王俊杰

朱熹一生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考亭书院,为朱熹晚年定居讲学终老之地,位于距建阳城区2.5千米的考亭村。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翁、紫阳,谥“文”,世称文公。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宋绍熙三年(1192),朱熹秉承父亲朱松“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的遗愿,迁居考亭,创建沧洲精舍。宋淳佑四年(1244),宋理宗诏改沧洲精舍为考亭书院,并御书匾额。朱熹晚年在考亭书院著书立说,讲学授徒,还在这里完成了《孟子要略》《仪礼经解》《太极通书义》《楚辞集注》等,并对《四书章句集注》做了最后的修订,成为科举考试的程序,其思想在元、明、清三朝,一直是官方哲学,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还不断向外传播,对海外特别是对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朱熹门人众多,英才辈出,承前启后,形成了以朱熹学为核心、被认为是理学正宗的“考亭学派”,又称“闽学”“朱学”。考亭书院因此享有“闽学之源,理学之巅”的盛誉。

岁月更迭,风刀剑雨。当年的考亭书院,仅存一座书院牌坊。明嘉靖十年(1531),巡按福建监察御史蒋诏及巡建宁道佥事张俭所立的考亭书院牌坊,高约10米,宽约8.6米,为四柱三间五牌楼结构。枋柱间,雕刻有雄狮、麒麟、飞凤、仙鹤等瑞兽祥禽,以及仙居道士等人物形象。石坊造型古朴、器宇轩昂。1966年,西门电站建成蓄水,牌坊下半部被库水淹没。1983年,建阳文物部门将其上移至玉尺山下。

政息人去后。“朱子故里”的后人们,对朱熹及其书院念念不忘、时时牵挂。五年前,考亭书院项目破土动工。一期规划面积60亩,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建筑项目以朱熹祭祀纪念为核心,朱熹文化展示交流为依托,朱熹国学文化教育弘扬为目的。依托自然地形条件,结合现存牌坊位置,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设计,主要建筑包括集成殿、道原堂、庆云楼、清邃阁、燕居堂、碑廊等,于2019年9月顺利建成。

初夏的一天上午,我兴致勃勃,特意前往考亭书院参观游览。下了6路公交车,先是来到考亭书院正前方的“观书园”游览。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观书园,与考亭书院一路之隔,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其纵轴为考亭书院中轴线的延伸。在入口处中央位置,一块横卧的巨石上,刻着“观书园”三个繁体红色大字,两侧几堵矮墙上,刻有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等朱熹语录,还镶嵌几处古人勤奋读书故事的浮雕,如,匡衡“凿壁借光”、高凤“流麦不顾”、孙康“映雪读书”,以及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等。观书园内还有“三园”“一心”。即:劝学园、博学园、明理园;立身观书园中心位置的映心天台,造型为一本打开的图书,一股清水从书的下端潺潺流过,映射了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的“半亩方塘”。在我眼里,它流出的不是水,仿佛是知识一般。

从观书园折回,穿过有着近500年历史的考亭书院牌坊,如同穿过时空隧道,依稀看到当年朱熹谆谆讲学的情景。带着万千思绪、联翩浮想,走向书院仪门。买过门票,进入其间,立定身,抬望眼,但见“集成殿”高高在上,直挂云端,气势不凡。经向保安咨询,得知从下到上,一共有158级台阶。当攀至中途平台时,发现左右两边十余米处,对称建有两座四边形亭子。兴致勃勃,抵近欣赏。但见右边的“春日亭”四根亭柱上,分别挂着《春日》的四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左边“秋月亭”亭柱上,则挂着朱熹《秋日》诗句:一雨生凉杜若洲,月波微漾绿溪流,茅檐归去无尘土,淡薄闲花绕舍秋。“亭子不大,创意挺好。”我喃喃自语,默默攀登。

最先来到庄严肃穆、祭祀朱熹的大殿——集成殿。殿名取自康熙帝评价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中的“集大成”。进入面积约350平方米的大厅内,最先进入眼帘的,是面对大门的朱熹坐像,左右两侧是从祀蔡元定、黄干、刘爚、真德秀四人的站立塑像。殿内高悬着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为建阳朱熹祠所题的“大儒世泽”匾,以及“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真传”楹联。

主祀朱熹,世人仰慕。四位从祀,同样不凡。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号西山,谥“文节”,建阳人。南宋理学家、律学家,精通天文、地理、历数之说,是朱熹最得力的学术助手。刘爚(1144-1216),字晦伯,号云庄居士,谥“文简”,建阳人,南宋理学家,与弟刘炳同受业于朱熹。他任国子司业时,奏请宁宗降诏罢道学之禁,又请宁宗诏谕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于太学作为法定的教科书,诏颁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于太学作为学规。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号西山,谥“文忠”,浦城人,南宋理学家。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是朱熹的再传弟子。他以经筵侍读的身份,向理宗皇帝推介朱熹学说,《宋史》评价为“党禁既开,而正学遂明于天下后世,多其(真德秀)力也。”黄榦(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谥“文肃”,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高足和女婿。朱熹临终时给其留下“吾道之托在此”的手书。朱熹去世后,黄榦高度评价朱熹“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确立朱熹的道统地位,被《宋史·道学传》列为“朱氏门人”的第一人。

集成殿之后是道原堂。二者之间,是一个由青石板铺面的方形祭祀广场,广场左右两边碑廊上,分别刻着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一部分的八个条目大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原堂,曾称明伦堂,是朱熹讲学之所。朱熹在考亭书院讲学时,确立道统,祭祀先圣先贤。道原堂重现朱熹讲学场景,摆着几张课桌,悬挂先圣先师画像。主祀孔子,从祀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并称“颜曾思孟”四圣。

……

重新修建的考亭书院,落成时间未满一年,已成为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省行政学院“现场教学点”,以及集美大学文学院“教学实践基地”。5月30日,2020年中国社科教育国际工商管理博士班开班仪式在考亭书院举行,全体学员参加了朱子祭祀礼。800多年前考亭书院的前身沧洲精舍,规模多大,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无论是布局,抑或是建筑,远不如今天的宏伟气派。单是这一点,朱熹及其“考亭学派”古贤们,倘若是九泉有知,定会由衷高兴、备受感动的。(张桂辉)


底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