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潜 《时运》诗云:“邈邈遐景,载欣载瞩。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这里的“陶然”指人的醉悦感、快乐状。 北京有个“陶然亭”,堪称中国四大名亭之一。而位于朱熹当年讲学授徒、著书立说的考亭不远处的建阳西郊建盏文化街南端有家经营建盏专卖店,店名也曰:“陶然阁”。 谓之缘何取名“陶然阁”?5月底的一天,笔者进店进行了一番探究。接待访客的是位中年大姐。她说:“这家店是她儿子开的。因为烧制的建盏品质好,前不久在北京国际工艺品参展会上还拿了金奖,产品供不应求,这会儿正在作坊里加紧烧制。” 这位和蔼可亲的退休女教师介绍道:“我儿子名叫魏帝锋,2006年从厦门集美大学毕业。喜欢玩泥巴几近痴迷,竟辞去厦门的工作,回到家乡烧建盏。说玩泥巴是其人生最为陶然自乐的职业,因而店名唤作‘陶然阁’”。 在位于崇阳溪对岸的童游街道前进路的一家老宅里,笔者见到了这位阳光男孩。魏帝锋个头不高但很壮实,圆圆的面庞上似乎还带着稚气。他正娴熟地在飞转的转盘上拉坯,只见一团泥巴在他手中,随着转盘飞转,顷刻间便变成一块块建盏坯器。 小魏是在叔公的耳濡目染下,萌生出对建盏的兴趣。要想烧制出精美建盏,开始,对于烧制陶瓷技艺一窍不通的魏帝锋来说,谈何容易!在叔公的鼓励下,魏帝锋只身一人来到中国的瓷都——景德镇学习陶艺,并拜程章桂为师。 程章桂是中国传统古窑产品制作手拉坯的大师级人物。数十年来,他收纳的弟子逾百人,有不少人已成为陶瓷工艺大师。当这位年轻大学生拜见求师时,程章桂大师一脸严肃地说:“听说你是大学生,但手拉坯却不是容易干的粗活。一要恒心,二要精心,三要细心,三者缺一不可!”于是,魏帝锋铭记在心,潜心求教。经过数月观察考验,程章桂大师觉得这个小伙做事勤快,学艺勤奋,且有天赋,便吸纳他为关门弟子。名师出高徒,在程章桂大师言传身教下,小魏的烧制陶瓷技艺日渐精进。 传统烧制白瓷与烧制建盏技艺有很大区别。选矿、淘泥、拉坯、炉温、火候、釉水配方等均与烧制白瓷有很大不同。 为了摸透建盏造型和拉坯技艺,魏帝锋又三上景德镇求艺。但回家试烧、制作了半年,均告失败。不是烧出无斑纹,就是粘匣漏釉。据烧制建盏的老师傅介绍,要想烧制正宗的建盏,瓷土釉水都必须选用从建窑遗址池中、后井一带的瓷矿。只有选用富含铁的瓷土,才能烧出铁胎品质的黑釉瓷器。但这种瓷土采回来,还需经过二十多道工艺加工,才能烧制成品。其中最重要一环是瓷土必须粉碎磨细成浆。 那时购一台磨浆机,约需两万元,价格昂贵,魏帝锋只好赤脚将瓷土踩匀踩细。冬天,他的双脚每天都在泥浆里踩踏数小时,整个脚掌冻得又红又大。母亲心疼的不行,劝他别干了。 一心要烧出正宗建盏的魏帝锋想:“古代科技落后,工匠们都能做出来,自己只要有决心,没有做不成的事。”父亲看他烧制屡次失败,主动为他排忧解难,将儿子推荐给建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传承人詹贵溪、黄美金等人学艺。 在詹贵溪的指导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魏帝锋终于烧制出一些半成品,这让他见到了一丝成功的曙光。于是,魏帝锋每天蹲守在炉旁,认真观察、记录温度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实验,魏帝锋烧制的建盏成品率逐步提高,现在已稳定在80%左右。 烧制的成品率上去后,魏帝锋又开始着手结晶釉的研制与开发。在6年多时间里,他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烧制的建盏风格独特,与老盏相似度高。烧制的蓝兔毫品质,在业内是公认最好的。细看此盏,盏内兔毫斑纹呈现出幽蓝色的光芒,比起金兔毫、银兔毫,斑纹线条流畅、晶莹剔透、独具魅力,深受茶盏收藏者和爱好者的青睐。 2013年,魏帝锋的蓝兔毫建盏在第五届中国广州国际艺术品文化博览会上,获得“中国金艺奖”、国际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金奖;2014年在上海国际礼品工艺品创意设计展上再获金奖。 这位小伙子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果。他看到黄美金大师经过十多年的摸索、试验,成功烧制出曜变金油滴建盏。2014年9月,该盏还被台湾故宫博物院荣幸珍藏。于是,魏帝锋又拜黄美金为师。在大师指导下,如今,小魏已能烧制出金兔毫斑建盏。其毫毛细长,纹理分明,光泽鲜艳。2015年3月,在第31届中国国际工艺品及收藏品展览会上,他展出的金兔毫建盏荣获金奖。 从门外汉到如今成为颇有名气的制陶师,这位“80后”的大学生“玩泥巴”玩得越发起劲,得心应手。而今,又有两名大学生寻到“陶然阁”,要求加盟这个团队。于是,一个纯大学生组建的建盏私企应运而生!(李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