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前篇所讲述到的恢复仿制黑釉建盏的领军人李达、孙建兴外,建窑所在地的“建盏”技艺传承人可谓代不乏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后井、池中一带的子民,从一拨又一拨老外来此寻宝时所露出惊奇目光的表现;从他们作贼似地利用夜晚时分潜入当地农家高价索购建盏的行为,逐渐悟出家门附近的地底下蕴藏着无价之宝。 1979年的夏天,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组成了仿制建窑宋瓷“建盏”兔毫釉科研小组,力求破解流传千年的烧制宋代建盏的技艺。池中瓷厂的部分技术工人,有幸地参加了那场千百回的烧成试验。瓷土、釉土在哪儿选,修坯装匣怎么做,最为关键的是釉水配方、炉温高低,所有初步掌握这些秘密的制作技艺的工人,在后来随着建盏研制组的解散加之后来瓷厂的解体,各奔东西,自谋职业。过了若干年,看到李达、孙建兴、陈大鹏等几位当年一同科研攻关的同仁干起恢复建盏的营生,并做得风生水起,声名远播,在工艺品展销会上摘金夺银,并赚得第一桶金之后,这些老瓷厂的工人逐渐醒悟过来,沿着当年选用的瓷土、配方,开始建窑挖泥,建场拉坯。于是,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逐渐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烧制建盏技艺的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