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建阳新闻网 > 旅游美食 > 建盏鉴赏 > 正文
回到首页
建窑建盏的前世今生(一)
2018-03-23 07:22:31  作者:   来源:建阳报   责任编辑:王江江

编者按:2017年5月,《中国报告文学》第198期刊登李加林《建窑建盏的前世今生》一文,本报本期开始转载,以飨读者。

(一)、建窑建盏的前世

因茶而生的黑釉茶盏

有人说,读懂了唐三彩,就读懂了大唐太平盛世的豪气干云;读懂了明家具,就读懂了明朝清廉简刻的涉世之法,同样,读懂了宋“建盏”,就读懂了宋人饮茶返朴归真的闲雅意境。

  何谓“建盏”?“建盏”即指宋代在福建建州(建瓯市)辖区的水吉后井、池中村(今属南平市建阳区管辖)一带瓷窑出产的黑釉瓷器。因瓷器产于建州,故称“建盏”。要想了解建盏,就不得不提“斗茶”。古代文人斗鸡,斗蟋蟀的癖好由来已久,在古书中也常有描绘。但知道“斗茶”这种习俗的却似乎不多。茶在中国,历来和高深莫测的禅学哲理这种“精神食粮”有着若有似无的联系——既然高深,就意味难成风靡气候,而要形成人人“斗茶”的社会风气,更是只能在宋朝这种独特的历史背景下才能产生。

斗茶之风始于唐代,盛于宋朝。这时的人们刚刚经历了大唐盛世的物质极大繁荣,社会开始抛弃了原来只求“励志图强”的物质价值追求,上升到一种渴求精神满足的探索之中。有人说宋朝的诗歌看似无风无骨,却别有一番有容乃大的韵味,原因也与此——“斗茶”不无关系。

斗茶之风始创于以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省建州茶乡。地处闽北的建州是宋代首开斗茶风范的地域,这是因为此地盛产极品茶叶“建茶”。当时斗茶所用的茶叶,大都为建茶中的白茶。朝廷于是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完善的贡茶制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定茶叶品位高下的形式规矩,斗茶之风由此而生。每年春季新茶制成以后,“斗茶风”初始时,是茶农比茶优劣的一项赛事活动。

由于这个地方自宋室南渡后,相继涌现出游酢、杨时、李侗、李纲、罗从彦、朱熹、陆游、辛弃疾、柳永、蔡襄、刘克庄等儒家鼻祖、诗界巨匠、一代词宗等众多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每到斗茶季节,文人雅士汇聚至此“斗茶斗诗”,于是这项活动也就随这些诗文在全国各地迅速流传开来。唐称“茗战”,宋代文人则进一步把这种高级娱乐推而广之,于是斗茶盛行朝野,从高居庙堂之上的皇宗贵戚到行吟泽畔的骚客墨士;从策马御轻的公子哥儿到引车卖浆的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事,形成了“一日不可无此君”的比屋之饮。


北宋著名茶学家蔡襄在《茶录》中细致刻写了斗茶的过程和要诀,提出斗茶赢家的标准要:“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斗茶者先要将茶叶碾成细粉,置于茶碗之中,然后用沸水注入,使茶与水融合到一种最协调的程度。在比斗过程中,首先要看茶末是否浮出水面,如果茶末浮在水面,茶不能与水交融,说明茶末碾得不够细致;再看茶的颜色,对白茶来说,茶色越好,说明它的品种越纯,品级就越高。在“斗茶”中,因茶末讲究黑白,又必须有黑釉瓷的茶盏,最为匹配。皆因斗茶最讲究是斗色,茶为白茶,茶汤呈白,黑与白的对比才能最为分明,因此,黑瓷茶盏最为贵重。《茶录》里写的很明确:“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建安所造纯黑兔毫,是当时最好的极品。就连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认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为此,黑釉建盏便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

在晚唐五代时期,建窑仅是一个生产青釉器和酱釉器的普通窑场,后改烧釉面无斑纹的黑釉茶盏,为建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告诉笔者说:从青釉→酱釉→普通黑釉→建盏釉,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其显著特点是,坯与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难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宋人饮茶较之唐人更加细腻和精致,并且更讲究艺术化,点茶和斗茶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于是宋代的茶具又有了新的要求。对于茶饮的神往则直接刺激了茶具的生产,全国各地的窑场林立,生产的茶具数量惊人,但因建窑出产的独一无二的黑釉茶盏,因其釉色与器型结合,釉色美丽、黑白分明而独占鳌头。它的黑艳釉色正好迎合了当时建茶的点茶、斗茶的方式,既能满足文人们的审美趣味,也能满足普通百姓实用功能需求。建盏独特的釉色在易衬显现茶汤乳花的同时,还能在饮茶过程中供人赏玩,给人以许多饱含意蕴的遐思,因此建盏成为“雅俗共赏”的茶盏。宋朝廷因以另眼相看,选为“供御”、“进琖”之物,一时荣盛至极。建茶与建盏成为宋代文人点茶的绝佳组合,建盏与建茶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共同成就了宋代茶文化的一段佳话。 由此,建窑的炉火愈烧愈旺。

宋代建窑遗址主要散布于水吉镇池中村、后井村周围的芦花坪、大路后门、源头坑、牛皮崙、营长墘、庵尾山等处山坡上,范围达12万平方米。相传:宋徽宗至宋理宗的一百多年间,水吉窑址群曾一度多达数十座龙窑。198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在大路后门、芦花坪一带建窑窑址上挖掘出数条龙窑,其中大路后门的一条龙窑,长达135.6米,创下国内已知龙窑最长记录,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龙窑,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偶然的巧合,在此地的池中学校教过一阵书。每天傍晚都得护送池中、后井、南山的学生回家,都得途经建窑最大的遗址——芦花坪。那时,真还没想到这里就是八百多年前最为兴盛的宋代著名的建窑窑场。家访时常见当地百姓用此黑不溜秋的黑盏、黑碗来盛茶或作鸡鸭喂食盆。半个世纪过后,笔者站在芦花坪堆满残破瓷片的缓坡上,足下的瓷片依然发出晶莹透亮的光芒。从这片堆集如山的匣钵、建盏残片上,依然可以想象出窑火熊熊的昔日辉煌。

底部文字